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矗立着一座军人的半身雕像,目光炯炯,凝视远方。雕像旁侧便是一代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陈列室。
“当年他本可随大部队撤离,却毅然率部坚守阵地,为友军争取撤退时间……”炉坪村党委副书记刘文军向前来悼念英烈的人们,动情讲述李家钰以身报国的感人事迹。
李家钰,1892年生于四川省蒲江县大兴场(今大兴镇),1909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又先后在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和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学习。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7军军长的李家钰义愤填膺,请缨杀敌。
“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1937年9月,李家钰接到出川抗战电令后,在抗日动员誓师大会上以诗言志,后率47军所辖104师、178师约1.8万川军将士从西昌出发,着单衣草鞋,长途跋涉,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抵御日寇的攻势。
李家钰率领的川军虽军械装备简陋,却以悍勇坚韧闻名。
“当年跟随父亲一同回家的有遗笔和血衣。”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回忆着永生难忘的一幕。装遗笔的玻璃框里,是一幅李家钰的题字:“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而装血衣的框里,则挂着他牺牲时的戎装,“军装已被血浸透,满是枪眼。”李克林说。
“李家钰将军用生命践行的爱国誓言,就像旗杆岭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每当讲起李家钰的事迹,刘文军心中都满是崇敬。
如今,炉坪村的李家钰将军陈列室内,摆放着李家钰的家世谱系、书札信函、题咏追赠等史料,这里已然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5月,李家钰的子女李克林和李培蓉都会到此缅怀父亲。(据新华社成都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