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南京宪法公园,庄严的宪法墙成了不少新婚夫妇的热门拍照背景。2023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这里迎来了全国首部针对单一公园的点上立法——《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南京宪法公园使用管理的决定》。这项聚焦“一个公园”的法规,正是江苏探索“小快灵”“小切口”立法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是江苏所有设区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十周年,截至目前,省人大常委会已批准设区市法规约500件,这些法规有效补充了国家法律体系,成为地方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记者走访发现,这种切口小、反应快、效果实的立法模式,正精准切入民生痛点,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小快灵”立法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精准切入问题的能力。外卖封签是否规范、租赁厂房是否存在“厂中厂”隐患、电动自行车充电是否安全……它紧盯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痛点,力求制定出“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规。
比如,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餐饮业态,南通出台《南通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时填补监管空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南京在制定《南京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时,聚焦社会反响强烈的预付卡监管难题,20条内容直指核心,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常州从提升餐桌文明、预防疾病传播的实际需求出发,出台《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的决定》,全文仅7条,从启动到通过仅五个月,成为该市体量最小、立法周期最短的法规;扬州针对电动车充电隐患出台《扬州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后,全市推广安装充电接口5万余套,督促整改违规停放近9000起,为居民安全筑牢法治防线。
速度,是“小快灵”的另一特点。“我们基于地方立法实践经验,公布了《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小快灵’立法办法》。为了尽快落地,‘小快灵’法规一般自公布起满30日施行,情况紧急的,公布当天就能施行。在宿迁,创立的专班起草模式大大提升了效率。”宿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许辉同时也强调,质量从未因“快”而打折,“小快灵”法规快速回应社会法治需求,但绝不压缩必要的调研、论证环节,更不省略该有的立法程序。
因此立法形式上的“灵”,其核心在于立法质量的保障——法规必须具备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问题导向、务求实效。
盐城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在制定《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过程中,立法小组线上线下结合,广泛征求意见,“问卷调查覆盖2.7万人次,3次公开征集意见,召开多场听证会、论证会,百余名各界代表参与,确保专业性与民主性。”盐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煌介绍,2023年9月法规施行后,盐城将AED配置纳入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公共场所配备4724台,开展急救培训超15万人次,并成功挽救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立法推动的不仅是设备普及,更是社会急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地方立法也深植于一方水土的特质。镇江为守护“醋都”金名片,出台《镇江香醋保护条例》,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同样在这座古城,《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成为国内首部专门针对非遗传承人的地方性法规,获文化和旅游部肯定。细微处见关怀,《镇江市未成年残疾人保障规定》以17条简明条文,率先为这一特殊群体立法护航,从信息共享、心理服务到无障碍改造补贴,条文简洁,关爱至深。
值得注意的是,“小切口”“小快灵”的方式,还展现出撬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潜力。2021年,南京都市圈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一具体问题切入,率先在跨区域协同立法上取得突破。2022年,围绕长江江豚保护,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确保三地执法共用“同一把尺子”。
今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携手镇江市人大开展协同立法,为保护历经1500年风雨留存至今的南朝陵墓石刻,提供制度支撑。
回望十年,江苏的“小快灵”立法体量不大,却直指要害;程序精简,却不失严谨;聚焦一点,却能联动四方。这些带着民生温度、治理智慧的法规条例,正悄然改变着江苏的城乡面貌和百姓生活,成为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刘正则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