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回望一段段峥嵘岁月
翻开一页页红色篇章
江阴这片热土上留下了
一个个红色印记
今天
跟着小编一起
追寻红色足迹
打卡红色地标
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弘扬血脉相连的红色精神
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纪念馆
周庄镇耿家住基
1928年1月,中共江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由此成为了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江阴革命原点。中共江阴一大会址是江阴共产党人梦想起航的地方,星星之火在这里迸发,在江阴这方热土上形成了燎原之势。
纪念馆前身是位于周庄镇耿家住基喉科医生何瑞金的住宅。2008年,江阴在原址的基础上建成了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纪念馆。2021年1月,纪念馆再次进行改扩建。改造后的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纪念馆,展陈面积较之前扩大一倍以上,增加了陈列内容,通过实物和油画完整再现了1928年中共江阴一大召开的场景。
全新的纪念馆分为4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共江阴一大召开前的时局与形势、中共江阴一大召开时的情形、中共江阴一大召开后的革命发展以及美丽江阴建设新成就。
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
江阴市双拥路8号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江阴市双拥路8号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展馆面积1100余平方米,于1999年4月筹建,2000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走进展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雕塑,以艺术的手法浓缩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千帆竞渡夺要塞的宏伟场面。展馆内设有“统筹谋良策”“雄师过大江”“古城迎新生”三个展区。
渡江战役纪念馆陈列有235件革命文物、309张珍贵图片,生动翔实地反映了渡江战役的整个过程。纪念馆内除了仿真蜡像外,还有不少利用声、光、电和高科技手段展示的场景,可以让参观者对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黄山炮台旧址
江阴黄山
江阴黄山高不足百米,绵延不过数公里,本不会引起世人的注意。但万里长江奔腾至江阴段骤然紧缩,最窄处只有1200多米,黄山便成为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二江防要地。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百余年间,黄山见证了江阴所有的重大事件,黄山炮台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黄山炮台历经300余年,现存明清三合土炮台遗址2处、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督建的混凝土炮台3座、民国钢筋混凝土炮台12座,另有弹药库3间、观察所1座、机枪掩体3座。炮台从西往东,分布各山头,或设在江湾,或就山势筑甬,或连地下火药库,工事千变万化,其构筑年代之早、延续使用之长、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为目前全国现存炮台遗址中少见。如今,硝烟散去,故垒犹存,黄山炮台已成为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每一个江阴人细细解读。
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
江阴人民路步行街东侧
江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锁航要塞”“江上雄关”之称。在解放战争时期,江阴要塞起义的成功,为夺取江南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座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位于市区人民路步行街东侧,占地面积为3820平方米,是江阴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吴汀鹭先生于1921年建造的。一百多年来,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诉说着江阴的历史变迁,可以说这是一处集名人故居、优秀建筑、历史文化事件于一体的文化遗迹。
2013年,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江阴市双拥路8号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素有“忠义之邦”的美称,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斗争精神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了缅怀革命烈士,在群峦叠嶂的黄山脚下,奔流不息的扬子江畔,江阴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烈士忠魂,传颂英雄事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奉献精神。
革命烈士纪念馆于1997年建成开馆,2019年进行了重新布展,馆名由叶飞将军题词,展馆面积为1100余平方米。展厅内分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全民族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五个部分。
馆内展出461张图片和大量烈士遗物,通过多维度展现烈士的英雄事迹,生动展示江阴人民的革命史。
周水平烈士纪念馆
顾山镇南曹庄村周东庄
周水平烈士纪念馆坐落在顾山镇南曹庄村周东庄,于1994年正式开馆。作为江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周水平烈士纪念馆已成为江阴及周边地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走进周水平烈士纪念馆,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周水平烈士的半身汉白玉塑像。他头戴礼帽,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地看着前方。展厅两侧展示着周水平的生平事迹,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瞬间将人带回那个激扬理想信念,与黑暗势力作不屈抗争的年代。
周水平烈士是江阴农民运动的先驱,是受到毛泽东亲笔撰文赞扬的为数不多的烈士之一。他年少出国留学,回乡后办学传播新思想。他用革命精神感染人,用革命行动引领人。他组织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2009年9月,周水平烈士入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
张大烈故居
长泾镇南巷门33号
张大烈故居位于长泾镇泾水河南面的南巷门33号,110多年前,张大烈就诞生在这间江南民居内。据了解,故居始建于1860年,占地面积2128平方米,共有房屋47间,侧厢4个,大小院落8个。由于它的外墙是由黄石垒砌而成的,所以乡民们俗称它为“黄石山墙”。如今,故居保留了原先房屋的部分格局,细细讲述着张大烈一生不凡的历程。
在这里,张大烈爱上了画画,崭露出过人的绘画天赋。后来,他决定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巴黎学习西洋美术。1936年,学成归来的张大烈毅然决然谢绝了各大高校的任职邀请,留在了离家不到五百米的长泾中学担任美术老师。此后,张大烈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以爱国民主人士的身份,公开拥护“江抗”,宣传“江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励全体教师站在“江抗”立场说话、做事。
泾水河北岸老街上的龙园茶馆是数代长泾人的情怀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是张大烈烈士英勇就义,画上生命句号的地方。1940年8月30日傍晚,龙园茶馆内传出三声枪响,张大烈被包汉生“暗杀党”杀害,一位赤心报国的年轻知识分子倒在了他深爱的热土上。这一年,张大烈年仅29岁。新中国成立后,张大烈被追认为烈士,其遗骸迁葬至长泾烈士墓。
朱杏南故居
夏港街道万安路
朱杏南故居坐落于夏港街道万安路上,是一座三间两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别致的清雅庭院、精美的雕窗楼阁,显示出当年朱杏南家殷实的家底。该处老宅既是朱杏南早年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后来进行革命斗争的场所。
故居内摆放着的照片、图画、烈士遗物等,真实地再现了朱杏南的成长历程和革命斗争史。一份份珍贵的史料,向后人诉说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高举革命旗帜进行血与火的抗争历史。
五四运动后,朱杏南与旅外青年吴文藻等人组织夏港同志会,先后兴办阅书报社、补习学校,普及文化知识,传播进步思想。不久,又创办东袁村小学,捐资扩建夏港小学新校舍,为夏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江阴县委委员。1930年9月9日晚,朱杏南在苏州寓所召开秘密会议时不幸被捕。在南京监狱,他鼓励关押在一墙之隔的妻子“不要害怕,倘有不测,为革命牺牲,在所不惜”。1931年5月19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暨阳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