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县湾街
县湾街位于江阴城内西北角,西大街自老县衙开始向西北拐至北门(澄江门)的一条街,就是县湾街。2010年,因旧城改造,县湾街被拆除,如今,县湾街已成为西大街小区。
△西大街小区
△旧时县湾街
县湾街,从五代开始便是江阴行政中心。当时江阴是杨吴和吴越两国的对峙前线,又因通江达湖的便捷水运成为沟通江南和两淮的重要节点。公元913年,杨吴政权在原江阴城基础上加固扩建,形成周长3里的子城(即内城)和周长13里的罗城(即外城),县湾街一带便是子城,后来设置的江阴军便将军治设在了县湾街。
△宋江阴城图(红线就为后来的县湾街)
县衙门中最主要的建筑是大堂,也叫正堂,是知县审理大案要案以及迎接圣旨和官员的地方。大堂前是三班六房等部门办公的地方,大堂后则是见心堂、燕喜堂、后燕喜楼、后花园等县令及眷属休息生活的区域。县衙照壁南建“暨阳古邑”牌坊,西建“春申旧封”牌坊。
△清代江阴县署图
县湾街作为县衙所在处,这里还有不少有关江阴各个知县的种种传说。其中最为江阴百姓称道的是明朝小黄知县添油的传说。有一年,君山东岳殿前,突然陷下一个地坑,深不见底,竟没有人敢下去一探究竟。小黄知县就命令下人点一个大蜡烛,照着他走到坑底,看见有一道门,随即打开这道门,发现一条暗暗的隧道。小黄知县率领数人一同进入探摸,进入数米以后,隧道渐渐开阔,再进入数十米后即见地下建一石室,漆灯还亮着,但光线昏暗。石室中间,有铁链悬挂着一具棺木,棺木前摆有石案,并罗列有祭器。小黄知县立查墓志铭,果为春申君黄歇之墓。小黄知县立即下拜,起身后在案侧见贴有一字条:“某年某月,小黄知县到此添油。”小黄知县大吃一惊,但他已心领神会,立即命人买油若干,让墓室灯火重发光明。
△旧时的县湾街
除传说外,明清两代有很多为民办事,受民敬仰的县令,如抗倭战死的钱錞、热心文教的蔡澍、抗旱累死的汪坤厚······这些人对江阴的文化教育、交通水利、农业手工等方面乃至城市底蕴和精神都有着一定贡献。
△旧时的县湾街
尽管县湾街如今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但其在江阴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至今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文字内容摘自《江阴地名掌故》《读澄品乐》作者: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