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网《制造强省江苏纪事》系列报道聚焦江阴“工改”。
全文如下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
编者按:
制造业是江苏的“看家本领”。十年前,《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2023年,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2024年,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遴选出22个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为揭示江苏制造强省方法论,人民网聚焦一批代表性案例,推出《制造强省江苏纪事》系列报道,本篇聚焦江阴“工改”。
法尔胜精细钢绳工厂地块活了!
过去,这个137亩的地块上环保隐患突出,产出低质低效,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南辕北辙;短短两年间,江苏省江阴市通过协议收储、引资开发、运营招商,一座临港科技工业园在这里崭新亮相。
“设备刚进场,订单就追着来了!”高乐思太阳能项目现场负责人黄伟在这座新园区的车间里,忙着和工人师傅们安装、调试生产线,“你看,这9米高的厂房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
让工业锈地重获新生,转机发生在2021年5月。
彼时,我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应势启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下称“工改”),明确“腾出发展空间,解决要素紧缺问题;提升亩均贡献,提高经济发展质效;推动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发力“改出一个新天地、再造一个新江阴”。
近五年来,江阴已累计腾退、提升各类建设用地4.02万亩,整合打造产业园区30个,落地项目104个,逐步实现园区更新、项目向新和产业焕新,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期间,江阴规上工业产值增长44.2%,连跨两个千亿台阶、突破7500亿元,有力支撑当地GDP在去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
▲徐霞客印染创智园地块“工改”前后对比。
园区更新,激活“沉睡土地”
走进徐霞客印染创智园,现代化高标准厂房鳞次栉比。谁能想到,这里原是一家停产多年、长满杂草的化工厂。
记者见到江阴天香染整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文良时,他正在5000平方米车间里教新工人使用智能甩干设备。“去年1月,我们腾退掉一路之隔的老厂区,3月搬迁到这里,5月就实现重新投产。”沈文良说,公司经营了22年,此前4万平方米钢结构厂房年久失修,老设备一直“将就着用”,“这次趁着搬进新厂,淘汰了2017年前的全部产线设备,生产效率提高约15%。”
印染是纺织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江阴,仅徐霞客镇就散布着16家印染企业。“5家决定关停,其余11家全部入园,53亩地块入住率100%。”天香染整目前还受托运营徐霞客印染创智园,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晓东介绍,一番“腾笼换鸟”,园区亩均税收已从12万元提升到58万元。
据了解,江阴共规划了4个印染园区,以逐步实现200家印染企业入园。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江阴自上世纪80年代起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无序生长亦如一把双刃剑,经济增长的同时,小企业、手工作坊遍地开花,园中园、厂中厂随处可见,园区犬牙交错。
“工改前,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江阴,散布各类工业园区200个,平均不到5平方公里一个。”江阴 “工改办”原专职副主任李奕介绍说,一方面,土地容量、环境容量均触及发展“天花板”;另一方面,低利用地规模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及环境信访多发,隐患重重。
空间一改天地宽。天香染整乔迁新园区的同时,其老厂区所在地块也腾挪了出来,规划面积约800亩的机械装备产业园得以动工,得灵机械、润嘉机械、天马电源等一批企业率先签约,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0.5亿元。
实施“工改”以来,江阴在2445亩土地上动工“筑巢”,257万平方米楼宇拔节生长;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逾千家,园区出租、承租企业数量分别压降40%、18%。
▲高乐思太阳能项目车间里,工人正在安装调试设备。人民网 李昱辰摄
项目向新,栽下梧桐凤自来
7月底,一场台风雨过后,位于江阴临港开发区夏港街道的数字科技产业园恢复施工,塔吊、施工升降机紧张有序运转,这是在为捷杰西项目建设办公楼和厂房。
“以前这里是破旧的单层工业厂房,还有零星民居,亩均税收不足3万元。”站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夏港街道“工改”负责人张春梅告诉记者,自2022年3月启动腾退,原地块范围内已有30家企业先后搬离,腾出集中连片工业用地800余亩,其中117亩由北京捷杰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拍得。
“腾笼”,是为了“引凤”。
新落户的捷杰西,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新建石油钻井自动化系统产品生产线等,预计年产值约30亿元。张春梅介绍,除此之外,晶皓钙钛矿电池项目、临港新智谷项目和邦特高性能特种粘胶新材料项目也已签约入驻,另有多家意向企业正在洽谈。
“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合适地块而忍痛放弃大项目了。” 张春梅感慨,“工改”以来,夏港街道腾退低效土地3402亩,其中连片地块1218亩,“190亩工业用地可以随时挂牌、承接优质项目。”
眼下,项目招引同样是江阴临港科技工业园的头等大事。该园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项目为招商目标,吸引了高乐思太阳能等6家企业签约入驻。
“企业想入园,须满足税收、产值、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指标评估,租赁厂房满3年,且通过相应经济、科技等综合考核后还能享受更多优惠政策。”临港科技工业园招商运营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80亿元、利税超5亿元,将成为一座 “专精特新”特色的产业园区。
“无论是腾土地还是建园区,说到底都是为了落项目。”李奕说,江阴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工改”再造的4.02万亩建设用地中,1.68万亩为产业用地,形成5个超千亩连片地块,落地包括6个百亿级项目在内的104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900亿元,已完成投资近400亿元。
“不仅空间集聚、连片更新,‘工业上楼’后,更为‘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带来可能,增强了江阴招商引智的吸引力。”李奕说。
▲正在发展成势的江阴微电子产业园。
产业焕新,新旧动能加速转
江阴高新区微电子产业园内,一幢幢办公楼、厂房崭新挺拔,在建工地上机器轰鸣;而穿过‘拆迁区域’的围墙,黝黑的厂房、破损的玻璃窗、锈蚀的卷闸门则尽显旧貌。当下与过去的反差,是这片土地正在发生蜕变的切片。
“这里曾是89家低效企业的聚集地,亩均税收低于7万元。”江阴高新区投促局副局长缪恒彬介绍,取代它们的微电子产业园,规划面积5500亩,拥有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龙头企业,“工改”出的2246亩连片地块上,还相继落户昕感科技、首芯半导体、圣邦微电子等产业链企业。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注意到,“像素级”的基础设施提升亦不鲜见:在完善园区市政道路、停车场等基础之上,当地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空分厂等,这些都是集成电路企业必需的生产配套。
“‘工改’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发展空间。”长电科技副总裁吴靖宇介绍,2022年,企业抢占入园先机,拍下200多亩“工改”地块,在原厂区隔壁建设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如今投产将满一年。
去年,江阴微电子产业园实现营收399亿元,随着更多企业纷纷入驻,当地提出力争用5到8年,把园区打造成一个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千亿级产业园区。
类似微电子产业园这样的园区,“工改”中共规划整合出30个,其中20个工业支柱类制造型重点园区、10个产业辨识度高的创新型特色园区。“从集中连片到破立并举,从规划先行到分类施策,江阴‘工改’有着整体的系统思路。”李奕介绍,江阴累计出台30余项配套政策,形成从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到产业导入的完整政策链;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以“城市更新贷”模式开展专项融资,累计获得“工改”授信约530亿元。
启动“工改”的2021年,一个包括高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345”现代产业集群,正式在当地提出。过去四年,江阴规上工业产值增长44.2%,连跨两个千亿台阶、达7523.8亿元;战新产业占比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达41.9%,4年净增5.6个百分点。
“江阴‘工改’探索出的‘空间再造-产业重构-动能转换’三位一体改革范式,走出了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的新路子。”江苏省工信厅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熊斌谦表示,江阴的破题举措,是江苏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范例,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工改’行动的重中之重,是围绕‘345’现代产业集群,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释放企业转型新活力。”今年7月,江阴召开新三年行动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会,谋划“工改”后半篇文章,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在会上表示,不“工改”就意味着没未来,要把这件难而正确的事做好,不获全胜绝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