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在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途之上
无锡正以一座城市的创新实践与产业担当
努力交出“实力答卷”
勇攀“新”高峰!
放眼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变革浪潮迭起,身处此间惟有知重负重、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才能在科技创新上实现“快突破”。
2025年的无锡,写下了不少“首台”“第一”的印记:中国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在锡出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平台“神威·震泽之星”系列产品在锡发布,我国第一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锡交付……不仅如此,还有一群“隐形冠军”企业在多个领域持续输出“世界首创”,一批精英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勇闯科技“无人区”……无锡用一项项“硬核”成果,彰显着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决心,以及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劲“无锡力量”的努力。
科技创新结出的成果需要时间的积淀与“发酵”,成果的爆发折射一座城市在创新上的锐意进取与持续发力。
今年此时
我们收获了一批“硬核”成果的爆发
也正播种着、培育着“硬核”的新种子
期待新的生长
PART-01
攻坚突破
首台(套)填补关键领域空白
国产首台,重磅问世!
8月15日,无锡集成电路装备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中国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在锡出机,一举打破芯片检测领域长期海外垄断。电子束晶圆量检测设备是芯片制造领域除光刻机外,技术难度最大、重要程度最高的设备之一。在锡诞生的这一“纳米级质检员”能精准检测芯片每一层的厚度、平整度及微观缺陷,解决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失明”的致命痛点。
“院士领衔”“三年破局”“芯片之眼”……围绕着这台设备的是一个个分量十足的关键词。2022年,丁文江院士、张泽院士及多位顶尖专家共同创办无锡亘芯悦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攻坚,设备成功在电子光学系统、运动平台、电子电路和软件等方面实现了100%自研,攻克了我国半导体量检测领域的关键核心难题。
引进院士团队等顶尖智力的同时,无锡本土科研力量也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全速迈进。今年3月,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平台——“神威·震泽之星”系列产品在锡发布。该平台的智能服务器搭载申威SW64自主指令集芯片,是申威团队从源头创新出发打造出的自主“中国芯”,实现了技术“零依赖”。同时发布的DeepSeek一体机内置DeepSeek大模型,是国内首台部署DeepSeek的全国产化一体机,将用全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赋能千行百业。
长期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缺芯少魂”的短板,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根本性保障。“申威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具备完全知识产权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可以按规划演进核心技术和产品,展现高安全、高自主、高性能的技术优势。”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别于长期以来国内CPU产品研发采用授权引进、合资合作的模式,申威团队开辟了一条从技术源头开展基础创新、坚持全流程可控的自主道路,从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和发展安全。
PART-02
引领赛道
隐形冠军勇闯科技“无人区”
不仅要用填补空白的首台(套)实现国产替代,还要用一个个“世界首创”走好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在无锡,数万家科技企业构成活力澎湃的创新集群,一批“隐形冠军”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持续输出“世界首创”,勇闯科技“无人区”。
上月,迪哲医药宣布新药“舒沃哲”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食药监局批准,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美获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国创新药,同时也是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舒沃哲”为全球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且具有疗效、安全性及便利性全球同类最佳的潜在优势。
“这一在美国获批的里程碑事件,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致力于以突破性创新疗法填补全球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战略决心。”迪哲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林博士说。迪哲目前有6款药物处于全球临床阶段,并储备了多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候选创新药物,未来几年,迪哲在研产品将陆续上市。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西北师范大学推出的全球首款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该产品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不仅能量密度达普通锂电池的十倍,且理论上可持续放电上千年,可应用在脑机接口、心脏起搏器等长寿命供电场景,使“永久续航”从理想照进现实。
宛山湖畔,极电光能于今年2月投运的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持续产出超大尺寸光伏组件和革命性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
极电光能平均每两年完成一次重大技术跃迁,已累计9次刷新钙钛矿组件效率世界纪录。从河北保定全球单体最大的钙钛矿光伏充电站,到黑龙江国电投大庆实证基地,其产品正在全国各地推动工业建筑从“能耗方”向“产能方”深刻转型。
PART-03
平台赋能
体系化支撑凝聚创新合力
科技企业用自主创新的实际行动刷新一项项“高光成就”的同时,无锡正持续完善以实验室为引领、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支撑。
就在首台28纳米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成功出机当天,该设备研发企业亘芯悦科技联合上海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共建的电子光学AI平台联合实验室同步揭牌。双方将携手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科技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贯通“理论突破—工艺验证—产线落地”全链条,为后续设备创新研发持续注入动能。
今年6月,上海交大与我市合作的另一家创新平台——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传来重磅喜讯:由研究院打造的国内第一条光子芯片中试线顺利下线首片6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同时超低损耗、超高带宽的高性能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也实现了规模化量产。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晶圆级光子芯片工艺的闭环整合,打破该领域制造空白。
从高端芯片到深海装备,无锡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创造“第一”。上月,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及其连云港中心建设的“移动的海上实验室”——“未来”号顺利完成命名在江阴交付,成为我国第一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不仅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而且在模块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多项创新突破。它不仅填补了我国船舶与海洋装备实海验证中试平台的空白,更将为后续大洋科考蹚出一条新路。
据统计,由无锡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有4家、位居全省第二,我市获批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拥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0家,基本实现“465”现代产业集群全覆盖。
蓬勃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持续释放高质量科技供给。今年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无锡科创指数提升3个位次,跃居全国第13位,正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更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