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外贸半年报7月14日出炉。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站稳20万亿元的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从季度走势看,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了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勾勒出开放型经济在复杂变局中的韧性曲线。
中国外贸的稳健增长,源于对开放内涵的深刻重构。今年上半年,我国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贸易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伙伴数量达到6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个。在对欧盟、日本、英国等传统市场实现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贡献了更多的增量,上半年对非洲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4.4%,对中亚进出口3572亿元,增长13.8%,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赋能外贸增长更强动力。
从出口结构的优化,也折射出创新驱动的深层变革。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新三样”产品增长12.7%。外贸“新三样”产品本身是高科技产品,也是绿色贸易的一种表现形式。“新三样”适应了创新、绿色的发展趋势,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三样”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外贸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62.8万家,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4.7万家,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六成。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较高的市场敏锐度,能够快速响应国际市场变化,在抢抓订单、占领国际市场份额上优势突出,也是引领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最大的进出口主体,促进外贸质升量稳动能强劲。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上半年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4.1%,同比增长4.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1.9个百分点,拉动进出口整体增长3个百分点。大省也是出口增长的主力,贡献了全国出口近6成的增量。实力越强,责任越大,这正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的禀赋使然。
应该看到,外贸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制度型开放的持续突破。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商品清单不断扩容,制度创新不仅降低了贸易成本,也构建起开放创新生态。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不仅实现总量突破,更通过开放格局的深化与科技创新的赋能,展现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定力。
从半年报数据看,中国外贸的“稳”,是顶住压力的坚韧;中国外贸的“进”,是转型升级的笃定。在开放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中国不仅巩固了全球贸易“稳定器”的地位,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出大国担当。未来,我们持续以开放拓空间、以创新强动能,在百年变局中把握主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