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一处大型考古发掘工地聚焦了全国考古界的目光——得益于无锡全面实施考古前置,无锡斗山遗址被发现。9月25日,斗山遗址发掘总领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在现场介绍:“斗山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这里存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斗山遗址地处斗山南侧缓坡地带,东北紧靠横山,南临黄泥坝河,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地理环境独特。2023年,在无锡市新锡快速路(锡虞路—江阴界)新建工程项目的考古前置工作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这处重要史前遗址。去年底,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建起联合考古队,于今年1月起对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已进行了8个月,主要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唐宋和明清时期各类遗迹。
在遗址西北部,用泥土垒筑的墙体以及墙边的壕沟依然可见。“斗山马家浜城址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巧妙地利用了东北部的自然山体,初步判定存在内外两重城和三道壕沟。”斗山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葛昕炜介绍,城址内墙及其内外侧壕沟闭合完整,大致呈圆角方形,外墙及其外壕主要在遗址北半部,南半部暂未发现。其中内城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外城面积推测约12.5万平方米。壕沟和墙体内出土的陶片属马家浜文化,碳十四测年也表明壕沟年代在距今6000年前后。
此前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是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无锡斗山遗址的发现,对于重新评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素材。此外,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大批崧泽文化墓葬,尤其是高等级的墓葬。“截至目前,出土文物近2000件,包括玉钺、玉璜、石钺、石锛、陶鼎、陶豆等。”发掘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从这些出土文物不难看出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斗山遗址是太湖北部乃至长江下游地区又一个史前中心聚落。作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太湖北部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考古队将按照大遗址考古的要求制定中长期规划,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系统全面地揭示斗山遗址的内涵和价值。
(张月、尹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