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惠山古镇里多了几个“小妖怪”。孩子们手握任务卡,跟着“浪浪山小妖怪”的脚步穿梭在亭台廊阁之间,探秘寄畅园、体验非遗手作——原本安静的景区,因一个热门动画IP的注入,变得可亲可触、活泼起来。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个例。不知不觉间,热门IP如一股活水涌入无锡多个景区,成为景区焕新体验、拉动消费的“流量密码”。
景区写出IP“新剧本”
“这里可以抱着‘吾皇’猫玩偶与花神Nanci合影!走进拈花湾,就像闯进童话里的花花世界。”从上海自驾前来打卡的游客“木有脑袋”兴奋地说,“我是若来盲盒的粉丝,没想到这里把整个景区都变成了IP现场!”她不仅拍了几百张照片,还忍不住“收了”一整套限定款盲盒。
像她这样为热门IP来无锡游玩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今年暑假,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火了。趁着这股热潮,惠山古镇景区在影片上映后不久,推出主题研学游——“浪浪山的冒险”。“效果出奇地好,游客迅速成团。”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IP不只是装饰,它是讲述景区故事的新语言,方便我们用更直观、有趣的方式,把惠山古镇的厚重历史文化‘译’给年轻人听。”
“与IP联名能够打破固有圈层壁垒,迅速触达IP背后的庞大粉丝群体,为景区注入新活力。”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浪浪山主题研学游是定制设计,不少游客接受了在景区门票之外的收费。在景区看来,联名不仅拉动了门票销售,更通过限定文创、主题餐饮、特色住宿及沉浸式体验项目激发游客二次消费,有效提高客单价,逐步摆脱对单一门票经济的依赖。
如何激发IP“号召力”
曾几何时,动漫IP、国风角色只是特定爱好者的“暗号”,而如今,它们已成为文旅消费场域中独具号召力的“通行证”。今年“五一”期间,在上海举行的CP29动漫展一共设立了1.5万个摊位,单日迎来多达22万人次参观。数千个IP争奇斗艳,其背后正是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
“与IP合作不是放几个立牌、卖一批周边那么简单。”业内专家指出,“年轻人要的是沉浸感、是共鸣——他们希望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处于同一时空,甚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多数景区的IP使用仍是“形象立牌+打卡盖章+限定周边售卖”,缺乏创新和深度,游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重复消费的欲望。还有的联名活动就像“一阵风”,活动期间热闹一阵,结束后一切归零。
游客不断提升的文旅体验需求,对景区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人员是否了解IP背景?动线设计是否符合IP世界观?体验环节是否有“梗”可挖?——细节决定体验,体验决定口碑。而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迅速扩散的“口碑”,将成为景区与IP联手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何与IP“长相守”
新出台的《无锡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无锡市将推动“+旅游”互融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
景区与热门IP的跨界融合,正是让这一“规划图”有效落地的途径之一。但是,不是所有IP联名都能成功“破圈”,一些流于表面、缺乏内容的合作,很快便会被游客遗忘。
“选择IP,首先要看调性是否契合,”拈花湾景区相关负责人分享:“比如‘吾皇’的慵懒哲学与禅意理念非常契合,‘若来花神’则巧妙呼应了我们‘一花一世界’的景观美学。”在她看来,IP不应是外来的“贴牌”,而是融入在地文化、共同叙事的伙伴。
“景区要以‘内容为王’的思路进行系统化运营。”无锡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教师余若澜建议,“要明确自身的核心文化、独特卖点、目标客群与IP的契合点,注重差异化与错位发展。联名不是简单挂名,而是要实现双方价值传递与共同成长,可以优先考虑‘共创’而非‘借用’,例如为IP角色编写基于景区背景的新故事,形成主题研学路线,开发基于IP的剧本杀、寻宝探险、主题演出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韩玲、黄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