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村休闲,项目多为采摘、赏景、吃农家饭、住民宿。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形式,使乡村农文旅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始于今年5月的无锡11个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建设,着力通过引入复合型人才、专业化团队来“破冰”。近日,记者走访谢埭荡等乡村发现,乡村布局正在优化,农业和人文资源被深入挖掘,工坊、文创、研学体验、休闲康养等新业态项目也已规划或落地,“美丽田园经济”正在步入系统创新赛道。
从“单点发力”转为“整体运营”,激发乡村新活力
上过央视,有鸡头米种植基地、刀鱼养殖基地以及宛山湖湿地公园、“大秀云集·谢荡水韵”网红露营地的谢埭荡村,并未止步于年游客量超10万人次、村级经营性收入近千万元的成绩。最近,村书记华东明与苏州一家文旅企业敲定合作事宜,将用5年以上时间对整个乡村进行精细化开发建设。
“之前我们与相关文旅团队合作打造了几个网红打卡点,但这并非长远之计,业态单一,‘回头客’不多。”村书记华东明说。村集体与专业企业合作,将围绕村里水、芡实、渔耕文化元素,融合“乡野渔趣”主题,对整个村庄进行系统规划、专业开发和一体化营销。
从规划图上看到,这里将建设渔文旅产业振兴学院和全民共富培训服务、长江三鲜养殖大数据等平台,以及芡实文化馆、无动力乐园、水上赛事智慧训练基地等文旅项目,形成集运动、民宿、社会实践、餐饮、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化文旅产业园。
“6年多来无锡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大批乡村变整洁、关键节点变美。如今,乡村景观改造需要结合人们对休闲生活要求的提高而升级。”业内人士说。如谢埭荡将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将打造成充满动感的鸡头米外观,闲置的村小将建成研学、团建的用餐、社交、会议场所,桥洞下将建咖啡屋、游乐项目等。这种整村开发、专业化运营的模式,有力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据悉,11个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都准备开展整村运营模式,以真正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高效、可持续转化。
从粗放开发转为政企协同,构建沉浸式体验闭环
5月起,鸿山街道、大坊桥村携手“村暖花开”文旅公司打造“鸿山·暖村”数字游民村落。“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村庄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我们正在打造不被定义的乡村新生态。”村书记夏峰说。
去年,他和村委干部们对大坊桥村农文旅发展还感到底气不足。虽然大坊桥村所辖的金家里、寒儒桥、姚更上3个自然村美丽乡村已建设到位,附近有已修缮好的金家里老街、鸿心梨享园,以及三个4A级、一个3A级景区,但并没有能持续吸引游客的拳头产品。今年街道、乡村结合正在建设的省重大项目“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开展数字游民村落建设,为乡村旅游打开了“新大门”。
按项目规划,一期对寒儒桥自然村进行整体打造。他们没有简单复制传统农家乐,而是严格筛选了8个业态多元的乡村主理人品牌,以形成适合年轻人吃、住、游、购、娱需求的沉浸式体验闭环。书店主题民宿“心田里”进驻后,将通过书店以及融合住宿、社交功能的复合空间,吸引游客入住并打理书店,还将每月开展数次国学知识讲座、作家签售会、自然手作体验等活动。网红面包店“松玥美玲”、受年轻人追捧的户外运动品牌“去野森林”等入驻,将开展面包坊、咖啡吧、运动基地等载体建设,提供烘焙研学、瑜伽疗愈研学、森林研学等活动,以精准契合年轻人多元个性的需求。
“这样,乡村业态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体验业转化,吸引一大批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工作的人群‘把工位搬入青山绿水间’,提升了乡村旅游的黏合力。”夏峰说。业内人士则认为,政企协同,有助于乡村拓宽眼界,通过“创新+现代化元素”改造老建筑等方式提升环境和业态,从而走出休闲游项目雷同、环境配套欠缺的尴尬境地,真正把人气转化为消费和产出。乡村新业态增多,也使村民获得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拓宽了富民增收之路。
从闷声干活转为美学设计,提升乡村农文旅品质
近日,江阴璜土村新添2处艺术景观“竹影坠梦”和“映月荷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点”。
多年来,璜土村通过村干部和村民自己设计、闷声干活的方式建设美丽乡村,但景点之间不连通、业态单一等问题使乡村难以持续引流。“在开展‘胡子小镇’和田园理想村建设后,村集体加快引入乡村主理人,使艺术景观以轻盈而深刻的方式介入乡村。”村书记钱俊贤说。
步入村头的“胡子小镇”,一边是白色波浪形围墙、人体雕塑群等艺术景观,一边是青青稻浪、褐色农耕铜雕像、彩色咖啡馆和集装箱街市、艺术创作中心,乡村田野增添了浪漫氛围。艺术家利用废旧材料改造的民宿也很有看头,有的屋檐下有黄色茅草和褐色草帘,有的院墙上缀有“激棍”等无锡土话字体,有的院落内、石阶上分布着精致耐看的花草景观。“20多位艺术家对‘胡子小镇’艺术文旅区进行整体设计打造,让村里的老房子、道路、田野也能‘说话’,很多人还留在了这里生活工作。”稻田咖啡馆主理人汪竺玫说。钱俊贤介绍,村集体通过“党建+文旅+生态”推动三产融合,如今年接待游客量由5年前的五六万人次增长至超60万人次,葡萄等农产品销售额较5年前增加约10%,村民闲置房租金也由原来每年两三千元变成现在每年两三万元。
当前,11个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均已请设计师开展美学设计。业内人士认为,如今乡村振兴正向纵深推进,艺术家、社会群体、乡村原住民等对乡村元素有新的认知和追求,加快推动乡村聚落空间升级。通过美学设计,乡村既保留了农耕文化元素又不失现代时尚气息,打开了文化空间和活动空间,增强了农文旅产业竞争力。
(朱雪霞、实习生 张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