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畔传经典,一枝梅韵悠扬。作为发源于无锡、流行于苏浙沪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承载着江南文化的基因密码。记者获悉,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将于10月初落地无锡,为2025太湖文化艺术季暨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增添一抹亮色。这一国家级展演活动选择无锡,与近年来无锡市在推动锡剧保护传承、立法保障、院团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密不可分。
夯实根基
立法保障与人才培养并进
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江苏省代表性剧种,流行于太湖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誉为“太湖一枝梅”。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锡剧历经了百年沉淀,也经受着时代浪潮的冲击。当前,如何重塑锡剧生态链,让源于群众的锡剧艺术在新时期重新拥抱大众?无锡不断寻找锡剧的“打开方式”。
“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锡剧是无锡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今年8月,无锡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通过人才培育、剧目创排、院团建设、传播创新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为锡剧艺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效传承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条例》在无锡市近年来推出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地方立法,把加强锡剧演出场地建设、促进精品剧目创作、激发锡剧院团活力、探索“锡剧+”融合发展等要求写入条文,为锡剧保护传承提供长久的法治保障。同时,《条例》还总结了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的经验做法,将其固化到相关条文之中。
人才是锡剧保护传承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条例》针对青年人才、领军人才、演职人员、代表性传承人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育需求做出规定。其中明确需制定并实施覆盖编剧、表演等全领域的锡剧青年人才专项培养计划,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优秀青年演职员队伍。
青年锡剧演员李梦恒对此深有感触。去年,她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加入无锡市文艺院团传习中心,今年,她参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和总台元宵晚会无锡分会场演出。“当我们得知,无锡我市正通过立法来确定‘建立人才库’‘为青年搭建成长舞台’等内容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就更笃定了。”李梦恒说。
激发活力
院团改革与创新表达并行
9月13日、14日,无锡市锡剧院携经典锡剧《珍珠塔》首度造访安徽安庆,亮相“谁料二十正风华”再芬黄梅二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连演2场,场场满座。古稀之年的小王彬彬唱腔中气十足、表演行云流水,令安徽戏迷由衷敬佩。无锡市锡剧院老中青几代同台,阵容靓丽、行当齐整,展示了锡剧发源地的实力。“《珍珠塔》常演常新,院团改革、《条例》的出台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热情。”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告诉记者,这些年,该院创排、移植、复排各类剧目50余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6次,获得奖项荣誉超百项。
其实,《条例》的出台,是无锡围绕锡剧保护传承系列改革工作的集中体现。早在《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发布时,无锡就已提出了多种刀刃向内的改革方案,从基础设施、精品创作、人才引培、普及推广等10个方面,完善支撑和保障锡剧艺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等,健全锡剧艺术生产项目化运行机制。特别是薪酬体系改革的推行,变“平均主义”为“多演多得、能者优酬”,演出收入向业务骨干和一线演员倾斜,全院人均薪酬增长5%。
国有院团深化改革,民营院团也迎来春天。惠山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孙锡琴感慨:“《条例》明确民营院团从业人员在研习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与国有院团享受同等待遇,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该中心创排的《追梦路上》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主创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这是锡剧艺术在国家顶级赛事中的至高荣誉。”孙锡琴自豪地说。
拓展空间
从剧场舞台走向“生态融合”
从锡剧艺术中心的常态化精品剧目演出,到江苏大剧院的重磅剧目献礼展演;从玉祁戏码头的送戏下乡活动到欧洲舞台的文化交流,锡剧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今年6月,借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活动契机,锡剧走出国门,在比利时和克罗地亚精彩亮相。在布鲁塞尔艺术山广场,李梦恒身着华美戏服,挥舞水袖,深情唱起《梁祝·楼台会》。她婉转的唱腔韵味十足,将锡剧艺术之美传播到海外。
随着时代发展,对锡剧艺术的保护不仅是舞台艺术的存续,更应是文化生态的重构。无锡通过立法推动“锡剧+”跨界融合,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条例》明确,积极推动锡剧相关文化设施建设,支持打造锡剧纪念馆、艺术馆,充分发挥其在文物收藏展示、文化传播交流、艺术活态传承等方面的功能;探索“锡剧+生态”融合路径,推动锡剧演出与当地真山真水、古镇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同时加强古戏台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锡剧发源于民间,根植于乡土,锡剧艺术的传承普及也需要从剧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实现持续破圈、出彩。《条例》明确了锡剧传播路径:推进锡剧进校园,通过建设锡剧特色传承学校、推广“小锡班”“锡剧社团”等模式,支持中小学校将锡剧纳入音乐课程与艺术类展演项目,组织开展锡剧研学活动,从青少年群体入手培育传承土壤;推动锡剧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鼓励锡剧与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业态跨界合作,开发具有锡剧文化特色的场景与产品,支持打造锡剧主题旅游线路,鼓励探索沉浸式、实景式锡剧演出。
“《条例》的制定,直指投入保障、人才培养、剧目创排、发展创新等锡剧保护传承的痛点难点,为锡剧保护传承提供长久的法治保障,让我们更有底气地推进锡剧事业高质量发展。”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正在编制新一轮锡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探索科技赋能舞台美学、年轻化内容创作、数字化运营生态和跨界传播矩阵。“未来,我们还将尝试AR技术互动、戏服盲盒、戏曲妆容体验课等,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该负责人表示。(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