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困人员肖老伯和侄子在黄巷街道正式签订“意定监护协议”。这是《梁溪区特困人员监护人确定的工作指引(试行)》出台后签订的首份协议,也是无锡市首例特困人员意定监护人确定。
为什么要确定特困人员监护人?肖老伯今年62岁,没有伴侣和子女,是黄巷街道新街家园社区的特困人员。在社区对他例行走访时,他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年纪大了不得不考虑生老病死,我担心今后患病手术签字、身后事没有人处理,你们可以帮忙想想办法吗?”事实上,很多特困人员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社区可以出面处理身后事,但现实操作中很容易产生纠纷。”新街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沈佳晨表示。
如何确定监护人?得知肖老伯的担心后,社区积极联系街道和梁溪区民政局共商解决之道。恰巧,梁溪区于今年8月出台《梁溪区特困人员监护人确定的工作指引(试行)》,围绕“谁能当监护人”“监护人要做什么”“怎么监督”,对特困人员的监护工作有明确标准和依据。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监护人,根据《指引》可以解决肖老伯的难题。“经过询问,我们得知肖老伯有个哥哥,平时来往较多,但考虑到其年龄,并非监护人的合适人选。”沈佳晨表示,经过排查,他们一致认为肖老伯的侄子比较合适。
侄子愿意做肖老伯的监护人吗?“起初肖老伯和侄子都有顾虑,肖老伯担心给侄子添麻烦,侄子则担心自己难以担起为肖老伯养老送终的责任。”沈佳晨耐心对其侄子介绍政府对特困人员的兜底政策,“并不是说确定监护人后政府就不管他了,相关保障费用依然由政府承担,社区仍会定期上门走访,其他事宜我们也可以协助办理”。更重要的是,《指引》附件“意定监护协议”对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侄子的顾虑逐渐被打消。
“意定监护协议”对监护人也有相关限制。比如肖老伯和侄子签订的协议中明确规定:“每周电话联系一次,每2周见面一次,确保及时、准确了解甲方身体状态。”如何保障肖老伯的权益?梁溪区民政局副局长曹堃表示,“后续我们将为签订协议的特困人员建立专属档案,并定期跟踪监护情况。同时邀请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为监护人提供培训,在医疗决策、财产管理等方面做出指导。”据了解,协议签署前,具体内容可以根据特困人员和监护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首份协议的签订,受益的远不止肖老伯。黄巷街道社会事业办公室工作人员陶叶丹表示,“这次签约为我们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有了成功案例,其他特困人员也会更愿意尝试确定监护人。”
(杨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