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火热的夏天,泰州市姜堰区经济升腾着新的澎湃动力。
瞧,“卡脖子”的船用低温绝缘胶合板,成功通过严苛测试;中国商用机器人原地掉头、横移、动作“丝滑”……
核心技术、独角兽、大块头,一个又一个关键词,折射出姜堰经济发展“稳”的态势、“进”的动能、“畅”的加速,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作为泰州市的东大门,也是融入大上海的“桥头堡”,姜堰区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接上海“溢出效应”,构建“能力互补、价值共创”的产业共同体,努力当好上海产业生态的“黄金配角”。
最新出炉的泰州市经济半年报,从不同角度勾勒出姜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轨迹。1至6月,姜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33亿元,可比增长6.4%,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增速列泰州市第一。
完美联动,“姜堰制造”填补亚洲空白
走进刚刚投产的姜堰区张甸镇的江苏威斯朗新材料有限公司“威斯朗新材料”项目生产车间,热压、冷压、砂光、切割等多道工序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已经成型,各道工序之间均由输送带链接,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经过数月时间的不懈努力,公司绝缘箱胶合板项目已经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这种船用低温绝缘胶合板,全球仅有4家企业能生产,而LNG运输船(液化天然气船)是国之重器,生产这种胶合板技术长期‘卡脖子’。”
公司总经理王红兵还告诉记者,突破这一关键技术,就是公司主动对接中国最大、全球知名的LNG船制造商、上海沪东中国造船厂。两家科研人员自主攻关,反复试验,研发出性能优于国外的胶合板,并通过严苛测试。
该类绝缘胶合板能够承受零下190℃的超低温,这不仅为国内造船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国产化替代,更是实现了“上海总装、姜堰配套”的完美联动。眼下,威斯朗新材料正在积极申办欧盟GTT认证,即将成为全球第五家生产企业,将填补国内乃至亚洲在该领域的空白。
“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我们还将积极上马二期、三期项目,力争年产值突破5亿元、纳税1500万元,为国内LNG船舶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王红兵满有把握地说。
如今在姜堰区,和威斯朗企业一样,做上海企业配套的不在少数。近年来,姜堰区打破行政边界约束,通过人才柔性流动、资本跨域配置和平台共建共享,将上海的“实验室创新”转化为姜堰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姜堰区在上海浦东临港核心区设立了“姜堰高新区离岸创新中心”,目前已有30多个来自上海的科创项目在此孵化。其中晟源机电的智能机床集成平台和英博科技的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两个项目,已经在姜堰成功“毕业”落地转化。
“完美联动,构建‘研发——中试——量产’的协同闭环,相当于姜堰在上海黄浦江边开了个‘窗口’,实现了姜堰上海两地双赢。”姜堰区副区长冒云道出心里话。
协同开拓,创新发展激活新增长点
姜堰位于苏中之中,承南启北,襟东连西,是链接上海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同时也是上海缤纷靓丽的“后花园”,更是协同发展的“强磁场”。
姜堰与上海的协同,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共同开拓产业跨界联合的“蓝海”。上海孕育了大量创新企业,借力起跳,姜堰区加紧布局“独角兽”企业,致力抢占发展的新道。专门出台《科技创新项目拨投管理办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在全球拥有80多个运营中心,业务覆盖全球600多个城市及地区,总出货量已超10万台,在大数据、算法等方面也拥有最多的数据和经验积累。目前擎朗智能有一千多项专利,是行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主要参与者。
去年,该公司相中姜堰,看中姜堰制造业的实力和营商环境,把超级智造基地放到了姜堰。“一期厂房于2024年第二季度建成投产,截至年底生产了4000多台,销售额3000多万元。今年计划每个月产能在600到1000台之间。”泰州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厂长王雷告诉记者。
当下,该集团又在谋划二期工程,整体投资大概在35亿元,构建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过来进行集聚效应,推动区域智能机器人产业勃发,形成50亿的产业规模。
近年来,姜堰区引入上海高能级平台,全力推进与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公司(依托上海交大)合作共建“长三角精密制造产业研究院”。这个平台直接嫁接上海的顶尖研发资源和人才,为本地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攻关和孵化服务,目前已吸引10多个上海地区科创人才项目落户。
与此同时,姜堰区还创新开通了上海、太仓、南通的集装箱航线,充分发挥内河港——姜堰港的优势,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打通融入大动脉,让“姜堰节点”加速链接上海都市圈,让“上海后花园”焕发全新发展新动能。
承接转移,精准发力注入强劲动能
“聚集上海有外溢需求,姜堰有承接基础和延展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让上海科创项目来了就扎根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让更多科创项目在姜堰实现‘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性飞跃。”姜堰区商务局局长纪小斌一语道破天机。
走进泰州市申能新能源汽车驱动定子项目在建现场,火热的建设场景让人目不暇接。这个项目是姜堰区建立跨区域的产业联盟等机制下催生的一个“大块头”项目,总投资106亿元,
2024年12月,一期项目正式开工,目前一期厂房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主体竣工。项目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结合姜堰区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旨在打造高端驱动定子生产基地。
该项目年产新能源汽车、航天飞行器等高端驱动定子140万台,年开票销售155亿元,税收6.4亿元,目前一期厂房已经开建,年底就能主体竣工;科创板上市的正帆科技在姜堰投资生产超高纯特种气体输送装备,项目达产后,年销售20亿元。
该项目是姜堰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通过与上海的深度合作,项目整合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资源,提升了区域产业协同能力。
近年来,姜堰区致力打造上海产业互通承载地。发挥姜堰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优势,办好产业投资说明会、进博会、招商对接会等系列沪姜活动,紧密跟进上海投资项目,促进姜堰企业、产业、园区与上海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守得云开见明月。姜堰区从“承接转移”向“协同共进”升级、从“节点联通”向“枢纽赋能”升级、从“项目对接”向“系统协同”升级。一批后劲足、潜力大的项目“接二连三”落地,形成了产业矩阵。
未来,姜堰区将以更大政策红利惠及企业,着力构建更加高效的政务生态、更有温度的服务生态、更稳定的法治生态,让企业“落得快”、“长得好”、“走得远”。
链接上海都市圈,当好上海“黄金配角”,千亿姜堰的未来一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