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至2025年5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文章强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再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而是科技“卡脖子”的困境、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国际竞争的复杂博弈。当我们遭遇技术封锁时,科研工作者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韧性日夜攻关,打破国外垄断;改革任务艰巨,我们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激发经济活力潜能。可以说,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凝聚力、意志力、行动力”,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破解复兴难题、抵御风险挑战的“精神密码”。
民族复兴的征程,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支撑我们长期奋斗的精神动力。抗战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正是“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的信念,让中国人民熬过了最黑暗的时刻。今天,民族复兴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段征程都面临新的考验,都需要我们以抗战时期的“韧性”攻坚克难。从脱贫攻坚中数百万干部“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到航天人“上九天揽月”的探索,这些奋斗场景的背后,都能看到抗战精神的影子。这也告诉我们,复兴之路从无坦途,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跨越“娄山关”“腊子口”;唯有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才能让中国梦从蓝图变为现实。
民族复兴更包含文化自信的重塑、价值理念的传承。抗战精神所承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为复兴征程划定了“精神坐标”。复兴不是为了霸权扩张,而是为了守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复兴不是为了妥协退让,而是为了坚守“视死如归、宁为玉碎”的民族尊严,屹立在国际舞台中央。
抗战精神如同一座灯塔,它曾照亮中华民族走出危亡的道路,如今也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当14亿多中国人将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成“一股绳”、拧成“一股劲”,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