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
国家级A类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
刊发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
署名文章
无锡江阴:党建引领激活
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原文如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笔下“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江阴市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民营经济,成为全国第二个GDP超5000亿元的县级市。2022年,江阴市被确定为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试点以来,江阴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要要求,直面农村与城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差距,着力补短板,以党建引领探索具有江阴地域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
就江阴的实际情况而言,城市社区和乡镇街道的村(社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治理难题也不同。对乡村而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心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为村庄各项建设输送血液。对城市社区而言,党建工作的重心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社会服务。
然而,人力资源紧张、治理资源有限是乡村和城市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乡村要振兴,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人力”和“资源”。要想推动这一难题的解决,既要从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想原因,又要立足于当下的实际情况想出路。人口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是新型城镇化下人口变化的自然趋势,也是乡村“人气不足”的根本原因。乡村要想留住不断向城市流动的“有出息”的人,就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从乡土守持的人口“存量”上激发内生动力。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在具体的“人”身上,关键就在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只有年龄梯队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村(社区)干部队伍,才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才能引领乡村走向振兴。资源由“人”撬动,只有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路和视野打开,才能打破不同条块之间的壁垒,让资源流动起来,聚合投入到乡村建设中。近年来,江阴市在破解乡村治理“人才”和“资源”的两难困境上总结出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强“领头雁”队伍,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组织要振兴,就要充分调动、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除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外,江阴市创新推行党员联户“1+10+N”制度,在村党组织设置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户主作为先锋党员,需要联系10名左右党员及N户群众,提升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水平。以月城镇为例,月城镇搭建党群议事平台,每月组织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等人员,定期参加“月汇民声”党群议事,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重大事宜群策群力。党群之间通过充分交流和民主协商,解决一批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引领者和带头人。村书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主心骨”,直接决定了能否带好村(社区)干部队伍。江阴市委建立了“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实施村(社区)干部专业化管理。组织部从源头把关,实施“青苗计划”,通过统筹招录和定向选任的方式拓宽村(社区)干部队伍来源。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江阴深入开展“澄就未来·墩苗”挂职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改革发展一线、乡村振兴前沿学习扎根,逐步提升其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能力。目前,江阴淬炼出了一支梯队合理、稳定有序的干部队伍,在人才培养上打造“县域示范”。
第二,推行“项目化”模式,打破资源流通壁垒。乡村全面振兴,要着力推进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河湖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需要人力、资源、资金的投入。“党建联建”作为助力村庄发展的新模式,以村(社区)为联建“圆心”,致力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开展共建,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江阴推行“跨村联建、政村共建、企村合建”等党建联建模式,鼓励各联建单位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帮扶力度。村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寻求政府和企业帮助引进相关项目,助力村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华士镇曙新村与陆南村将党建联建作为抱团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探索跨村联建,联投高标准厂房项目,建设7000平方米共享车间用于出租,帮扶陆南村每年实现稳定收益约40万元,助力经济薄弱村壮大集体经济。夏港街道长江村长达钢铁与市海事局、交通运输局等开展政企共建,协同推动长洋码头升吨、5号码头改扩建项目,互促组织建设,互享优势资源,实现“结对共建,合作共赢”。
“书记项目”是江阴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开展的又一探索实践。村党组织立足村级“痛点”,由党组织书记牵头挂帅领办重点项目,通过年初领题、年中促题、年底结题,聚合各相关单位的力量和智慧,进一步撬动了原本就存在于各相关单位的“隐形”资源。如长泾镇党委为助力印染产业焕新发展,牵头47家企业、17个部门单位,成立了高端纺织印染产业链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有力推动全镇粗纺呢绒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党建联建”和“书记项目”,江阴打破各条块之间的壁垒,真正让资源流动起来。
第三,开展“集中式”攻坚,畅通为民服务渠道。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江阴的乡村正在成为让城市更加向往的地方。江阴因地制宜推行“干部下沉、数字赋能”,通过选拔优秀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辅之以数字技术手段,解决一批老百姓关心关注事项和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云亭街道为试点,针对街道自身治理的需要,云亭街道机关中层及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共63人全部下沉到63个网格中,推进6个村数字乡村平台与数字云亭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融合建设。如“华安e居”平台的使用,就帮助华士镇完整采集和登记出租房(群租房)底数,摸清领域内各类安全风险。正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江阴陆续打造了线上“云法庭”“华安e居”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既是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导向,更是固根基、管长远的政治要求。江阴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上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推进工作提供有效思路。下一步,江阴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工作统筹,进一步理顺基层党建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内外融合的工作新格局,推动全市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