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好人
是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他们的感人事迹
是城市文明的记忆
也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道德力量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发现和传播平凡生活中的善行义举,让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在活动中,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被传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得到弘扬,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持续滋养,向上向善的个人品格不断闪光,共同汇聚成江阴这座文明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让我们走近这些“身边好人”
感受“爱”的温暖
领略“敬”的神圣
沐浴“诚”的阳光
汲取“善”的养分
助人为乐
戴祥华,男,1961年生,澄江街道西郊社区居民。2025年5月7日下午3时,戴祥华在路过澄江街道普惠南路时,偶然发现一位年迈的老人身披厚重衣物,在炽热的阳光下蹒跚于公路之中,眼神中满是无助与焦虑,嘴里呢喃着无人能懂的言语。戴祥华立刻上前关切询问。但老人语无伦次,疑似患有老年失忆症。戴祥华随即把老人扶到路边的树荫下,经过细心地询问,老人依旧说不出家住在哪,也说不出家里人的手机号码。最后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字条,原来这位老人已86岁高龄,现住在澄江街道西景花苑的儿子家中。他招手拦下一辆出租车,欲将老人安全送归,但老人却拒绝踏入车门。于是,戴祥华只得搀扶着这位老人步行2公里左右的路程将其安全送回家。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热心时,戴祥华总是以一抹温暖的笑容回应:“我什么都不图,只图一辈子做好事。”
单银霞,女,1982年生,云亭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单银霞自2014年成为江阴市博物馆001号志愿讲解员以来,十余年间以热爱为炬,深耕文化志愿服务。为讲好“江阴故事”,她两个月内熟稔5个常设展厅内容,精研讲解技巧,年均服务观众数千人次,多次在市级活动中担任历史讲解员,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她创新“主动邀约+精准服务”模式,并推动“行走的江博”项目,送展览进学校、社区等场所,惠及群众超万人次,助力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她还参与“小小志愿者”“文博课堂”等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向文物普查、临展策划延伸。单银霞以自己的黄金年华扎根公益,用“志愿红”点亮城市文明,以行动诠释“奉献成就自我”的信念,并持续号召社会力量加入,为传承文脉、弘扬新风贡献力量。单银霞先后获评无锡市优秀志愿者、江阴市公益女性榜样、江阴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
见义勇为
顾金生,男,1963年生,新桥镇黄河社区居民。2025年1月28日下午3时许,七十多岁的徐奶奶像往常一样到黄河一村小区的河边洗拖把,但不慎跌入水中,“救命啊!”微弱的呼救声被北风裹挟着掠过河面。此时,正好在岸边洗车的顾金生循声望去,发现远处河面上隐约有人影挣扎。“快!有人落水了!”顾金生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可是此时附近行人稀少,并没有人回应他,等他赶到河边时,发现远处河中落水老人已面色青紫,身体逐渐下沉,仅剩一个头完全露在河面。“不行,太远了,得想办法找根杆子!”顾金生想了一下,跑向他的邻居家。很快他就拿着竹竿气喘吁吁地跑回岸边。“快抓住竹竿!”他大喊道,已经精疲力竭的落水老人伸手抓住了眼前的竹竿,就这么一点一点被拖到了岸边。一番救援后,同样上了年纪的顾金生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把徐老太拖上岸,所幸的是,有路人经过发现了他们,两人最终合力把落水老人救上了岸。
江武,男,1991年生,顾山镇万兴村村民。2025年2月14日早晨,江武驱车从万兴村开往张家港上班,在途经大新镇时,目睹一起惊心动魄的交通事故。一辆汽车在转弯路口转弯时,由于速度过快,整个车子直接侧翻在地,车主被困其中,情况十分危急。周围的群众由于没有合适的工具,只能干着急。在这紧要关头,江武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车上拿出工具,迅速冲向事故车辆,让周围群众赶紧拨打110和120。他果断用工具敲碎了车窗玻璃,最终成功地将上锁的车门打开。江武一边用手撑住车门,一边不断大声地喊话安慰被困人员,让他保持清醒、不要害怕,马上就能将其救出来。救护车很快到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江武与几名热心群众一起将被困人员从座位上拉出来,扶上救护车。江武的英勇行为,不仅展现了他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更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诚实守信
孙凤娣,女,1956年生,夏港街道普惠社区居民,江苏港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保洁员。2025年5月1日,孙凤娣在镇澄路进行清扫作业时,发现一个被遗落的快递文件袋。在询问周边无人认领后,她将其妥善保管在保洁车内。不久后,快递站工作人员焦急地来到环卫所,寻找这份重要快件。得知情况后,孙凤娣经仔细核对,最终将文件袋原封不动地交还给快递站工作人员。面对失而复得的快件,快递站工作人员激动不已。经核实,这份险些丢失的快递内竟装有价值数万元的黄金饰品。“只是举手之劳,拾金不昧是我们环卫工人应该做的。”孙凤娣朴实地说道。简单平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最纯粹的善意。孙凤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当代环卫工人的高尚品格。
进兴,男,1948年生,新桥镇苏圩村村民。2025年2月5日,徐进兴像往常一样在村道上散步。当他途经进元超市路段时,发现地上有一个钱包。他捡起钱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千多现金以及身份证、社保卡等重要卡证,从身份证上得知失主是马嘶村的村民。徐进兴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带着钱包前往村委,并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联系到了失主。当失主匆匆赶来,确认钱包内物品无误后,对徐进兴感激不已,当即拿出一部分现金想要酬谢他。然而,徐进兴坚决谢绝了,他表示:“这是我应该做的,换做别人也会这么做的。”徐进兴拾金不昧的行为,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淳朴的民风,他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敬业奉献
李玉红,女,1974年生,江阴市峭岐中学音乐教师。李玉红1995年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怀揣对音乐的热爱回到家乡,入职母校峭岐中学,在讲台上一站就是近三十年,她见证了一届届的孩子们从初登舞台时的拘谨怯懦,到后来自信绽放的蜕变。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李玉红决心将红色经典课本剧《丰碑》搬上舞台。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历程,乡镇中学的孩子没有表演经验,整个暑假李玉红都陪着他们在学校排练厅一遍遍地排练:重来、重来、再重来;练、苦练、加倍练。2021年,李玉红指导的课本剧《丰碑》荣获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并获颁优秀指导教师奖;2023年,课本剧《丰碑》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三等奖,并入选《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戏剧(含戏曲)》。其实这些年,脊髓炎的后遗症一直折磨着李玉红,走路经常会跌倒,整夜的疼痛让她习惯了数星星,但作为乡村教育的摆渡人,李玉红愿用音乐播种希望,在三尺讲台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倪海英,女,1976年生,市公安局周庄派出所社区民警。倪海英从警27年,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扑在社区,时间把青丝染成华发,她把社区走成了“娘家”。她是社区的活档案,用脚步丈量辖区的点点滴滴;她是街坊的定心丸,家长里短没有她搞不定的事儿。从全市首个“公法联调”工作站,到在警务室成立“二代新市民关爱中心工作站”;从结合社区经验自创“倪海英群众工作法”被省公安厅录用推广,到探索创建全省首家公安政务服务向村(社区)延伸综合服务点——山泉村“太湖e警”综合服务点,20余年里,倪海英始终聚焦做好社区警务工作,更好服务辖区群众,有力推动公安政务工作向前一步,真正解决政务服务“最后一米”。倪海英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嘉奖4次,获评无锡公安“优秀社区民警”等荣誉。
孝老爱亲
丁桂芳,女,1941年生,城东街道山观社区居民。丁桂芳的丈夫今年87岁,25年前因脑梗瘫痪在床,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服药。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丁桂芳始终悉心照料。每天清晨,丁桂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先是动作轻柔而娴熟地为丈夫更换尿不湿,接着,她端来温热的水,细致地为丈夫擦拭按摩身体,防止生褥疮。白天,她要准备一日三餐,考虑到丈夫的病情,每一餐都精心搭配,既保证营养又易于消化;晚上,她也难以安睡,时常要起身查看丈夫的情况,帮他翻身盖被。其实丁桂芳自己也饱受病痛折磨,因骨头老化,臀部和大腿多处植入钢板,行动极为不便。即便如此,丁桂芳毫无怨言,用柔弱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她常说:“既然选择了成为夫妻,那就要一直坚守下去。”
韩素琴,女,1958年生,申港街道申浦村村民。2021年韩素琴的婆婆因病瘫痪在床,作为儿媳,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职责。她每天起早贪黑,为婆婆喂饭、穿衣、洗澡,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但她却始终坚持,她每天都会检查床单被褥是不是干净,婆婆贴身的衣裤有没有污渍,确保躺在床上的婆婆每天都是清清爽爽的;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从未生过褥疮,身体状况也相对稳定。冬天,天气暖和的时候,韩素琴会把婆婆抱到窗边晒晒太阳,给她热上一杯牛奶,为她梳头、陪她聊天,给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婆婆病情反复,她却始终不离不弃,守在床前。虽然这些事情很琐碎,但韩素琴却始终耐心地做着。她的孝顺行为不仅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誉,更为年轻人树立了孝老爱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