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校,这个曾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学习形式,正以崭新姿态重焕生机。当青年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青年夜校成为他们汲取知识、精进技能、拓展社交的重要场所,是为青春注入持续动能的“充电”驿站。
青年人才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源头活水,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青年夜校正以“环境更友好、青年更有为、人才更出彩”的生态,为终身学习写下生动注脚。“夜间充电”融入青年生活日常,“夜校热”折射当代青年追求精神富足的深层渴望。青年“夜间充电”不仅抵御低质量娱乐与精神空虚,更以自律进取的姿态,助推青年破茧成蝶。
青年需要什么样的夜校?答案因地域、行业、个体而千差万别。多地夜校“一座难求”,凸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予青年迫切需求间的矛盾。破解之道,在于精准把握青年需趋势。例如,通过资源增投与模式创新,借鉴“青年点课+团委选课+专家上课”模式,以问卷普查、线上征集捕捉需求动向;破除时空界限推动普惠下沉,推广“课随人走”移动课堂,让无人机操作、电商运营课直送产业园区,为乡村青年定制直播课,助其挥动“新农具”技能;搭建多维平台协同发力,午校、周末校与夜校互补,构建“无边界学习网”,让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皆成青年夜校课堂。
吸引和留住青年,夜校靠的不是低价标签,而是实打实的获得感。政府、学校、企业资源整合“三联动”,紧扣前沿技术与地方产业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在公立夜校提质增容的同时,需强化对民间机构的资质审核与内容把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创新补贴等政策工具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强化青年夜校的普惠性、在地性与前瞻性,进一步织密以青年夜校为节点的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系统性架构,为“向学不倦”的时代青年搭建坚实“充电”助跑平台。
教育是终身的旅程,让青年夜校与奋进青春同行。当青年重拾书本、再进课堂,“自我充电”从理念化为具象行动,遍布城乡的向学灯火,如星辰串联个体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共鸣。夜校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课桌,更是思想淬炼、社会担当的起点——追梦青年在此丰盈精神、锤炼技能,以硬核素养回应时代召唤。为青春“充电”,就是为时代蓄能。唯有精准对接需求、打破资源壁垒、激活多元主体,方能让夜校成为青年“想来、能来、常来、爱来”的成长港湾。当课程扎根现实、服务直抵人心,奋进青春自会以昂扬姿态点亮梦想。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青年夜校的向学灯火蓬勃上新,正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青春动能!(文/连婕 图/尹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