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于8月25日在CCTV-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上线,一经播出便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归队》讲述一群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东北抗联战士,在绝境中凭着对战友的承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胜利的信念,挣扎、寻找、牺牲、觉醒,最终完成精神与行动“归队”的故事。
多维叙事与历史真实
《归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在叙事手法上,《归队》采用“大题材小切口”策略,以排长鲁长山串联起失散战友的归队历程,这种“散-聚”结构以散点透视法还原了历史原貌,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宏大叙事,将几条迥异的“归队之旅”表现得各有看点。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编剧高满堂在开发创作的4年间,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采访了30余位抗联战士及后人,广泛搜集一手史料。拍摄中,剧组深入长白山腹地完成实景拍摄,从抗联成员在山林间吃野草、用雪搓松子果腹等细节,到零下30℃的林海雪原实景、手工制作泛黄棉袄并塞入草屑、“冰面爆破”技术、服装和武器经军工考证等,都让这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充满说服力。
小人物与立体英雄群像
区别于传统抗战剧聚焦宏大战争场面与传奇英雄人物的叙事模式,《归队》另辟蹊径,选择以普通抗联战士的成长轨迹为切入点,描绘一支东北抗联小队在与大部队失联后,历经千难万险重新集结归队的艰辛历程。这种“小人物,大历史”的叙事视角,让观众得以触摸到历史洪流的汹涌澎湃,感受到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奋起反抗的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
《归队》通过展现普通抗联战士的命运起伏与精神觉醒,将抗战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的个体生命体验。比如鲁长山在战友牺牲时颤抖着手点燃烟袋锅,展现出他铁血柔情的一面,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承受的巨大伤痛;汤德远从懵懂到坚定的成长历程,他在面对敌人威胁时的恐惧、愤怒,演化为在战斗中的勇敢和担当,让观众看到一个普通人的蜕变。这种从小人物视角出发的叙事方式,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从而深入理解抗战精神的本质。
“哪有小人物,都是为了家国拼命的大英雄”——这句台词不仅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还强化了人物群像的记忆点。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脉络,他们在成长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文化价值与时代回响
《归队》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战争故事的电视剧,更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与传承。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归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责任。它让年轻一代直观地了解到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剧中,抗联战士们在零下30℃的冰天雪地中,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却依然顽强地生存和战斗,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残酷迫害时,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团结协作,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剧中展现的东北抗联战士们“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价值,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担当,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