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文脉中的耀眼瑰宝,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备受关注。
记者日前获悉,《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5—2035年)》近日获市政府批复,其中明确未来要重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功能提升和改善宜居水平三方面工作,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实现以用促保,让运河“水弄堂”焕发时代新活力。
“构建全要素覆盖、动态更新的保护传承体系,是此轮《规划》的鲜明特点。”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梁溪分局人士介绍,《规划》提出,要保护历史街区的“河街并行”的空间格局、“鱼骨状”的街巷系统、“水弄堂”的文化景观、多样化的建筑空间布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工业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保护。“特别是将清名桥灯彩、锡绣在内的传统手工艺,以及砖窑文化、地名文化、乡绅精神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纳入其中,更好展现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
如何让
人文气韵和市井烟火气息
更加和谐相融?
《规划》为街区明确“以文化旅游、特色商贸、传统生活为主导功能,形成运河文化的展示弘扬示范地、无锡生活的特色体验集中区、活力精致的青春风尚新聚场、居客共融的文旅休闲融合区、乡绅精神的教育传承新基地”的功能定位,并提出要优化街区功能布局,适当增加文化、创意办公、旅游服务等功能,促进街区文化活力与氛围的提升;适量增加停车场、广场、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规划》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存提出“文化优先、公共优先、产业优先”的原则,建议植入文化、教育、创新产业等业态,引导街区各类遗存的合理活化利用。
“虽然经过多年的保护修缮,街区整体风貌得到较好保存,但仍有部分建筑存在风貌被改变、结构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规划人员介绍,为破解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修缮“不敢动、不知该如何动”的难题,《规划》提出“保护修缮、修复、整治更新、改造、可拆除”五类建筑保护整治模式,并落实到街区内的每栋建筑。
“比如,对于结构、布局和风貌保护完好,未遭破坏的建筑,我们要求按原样并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修缮。对于结构、布局、风貌较差,与街区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要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修缮和改造。”规划人士表示,未来将通过有机更新提升历史街区的环境品质,让运河古韵今朝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