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南京各大高校迎来天南海北的学子,青春的身影跃动在校园各个角落。记者采访三组学子,他们当中,有心有灵犀的双生姐妹花,有各逐所爱的“舒克与贝塔”,更有跨越山海、奔赴6年之约的师生。他们从不同的远方而来,身上却闪耀着同样的光芒,是朝夕相伴的默契,是忠于所爱的坚定,也是一场跨越时间的郑重约定。
1分钟与1分之差的默契
8月30日,刚办完入学手续的南京大学新生朱荞伊、朱荞乐姐妹,认真逛起了南京大学校园。“你看这梧桐树,枝丫都快连到一起了,像天然的绿伞。”姐姐朱荞伊指着行道树,眼里满是惊喜。这对来自河北的姐妹举着手机不停拍照,时不时停下感叹:“这就是我们想象中大学的样子。”
姐妹俩出生仅差1分钟,高考成绩仅差1分,分别被南京大学技术科学试验班与理科试验班录取。一模一样清秀的脸,就像照镜子一样“难分彼此”。提起姐妹俩的差异,朱荞乐笑着说,“她追着无人机跑,我捧着书本读。”朱荞伊痴迷机械操控,朱荞乐偏爱文字与运动。
“读高二时听南大校友讲多元包容的校园氛围,就悄悄把南大装进了心里。”姐妹俩说,真正让她们坚定选择的,是南大12个A+学科的硬实力,以及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最初两人没在意是否同校,“志愿截止前半小时,我们才最终敲定方案。”朱荞乐回忆。两人特意等对方一起拆件,拍视频时激动得指尖发颤,“看到‘南京大学’4个字,就知道‘一起去南京’的约定成了!”
暑假期间,朱荞乐入选南大新生学院的新生先修营,先姐姐一步来到南京,今天早上作为“老生”,喜滋滋地迎接姐姐。而对于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姐妹俩有着清晰规划:不急于给未来设限,借着南大“大类招生”的优势,先在专业天地里自由探索,逐步培养兴趣爱好,还要好好感受南京这座古都的厚重文化底蕴。“希望在南大探索更多可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姐妹俩对未来的约定。
“舒克”“贝塔”各赴所爱
8月30日中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新点前,来自黑龙江牡丹江市的一对双胞胎兄弟成为焦点。前来报到的是弟弟尹一丞,而哥哥尹一合其实还未开学,他考取的是南京理工大学,一周后才开启大学生涯。兄弟俩在父母陪同下来到南京,一起感受大学氛围。
兄弟俩高高瘦瘦,留着寸头,身穿白衬衫,并肩站在迎新点前,像两棵挺拔的小白杨。尽管相貌极其相似,但聊起梦想时,一个望向天空,一个心系大地——尹一丞自幼痴迷航空航天,而尹一合则酷爱兵器知识,尤其对坦克情有独钟。今年夏天,两人双双圆梦,分别考入以“三航”特色著称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以兵器科学与技术领域见长的南京理工大学,真正实现“各赴所爱”。各自精彩的奔赴,让他们收获了“开飞机的舒克”和“开坦克的贝塔”昵称。
接受采访时,母亲李海燕言语间满是自豪。她告诉记者,兄弟俩从小都是“书虫”,对梦想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尽管高考分数足以报考综合排名更高的“985”高校,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李海燕坦言,“我推荐其他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很认真地反问我,‘如果选择一条自己不喜欢的路,万一学不好呢?’”正是这句话,让她彻底放下顾虑,全力支持孩子们追梦。
谈及两人的专业,尹一丞说:“我选择的专业是机器人工程,希望将来能投身航空航天领域,比如用机械臂开采月壤,这个过程就让我觉得很感兴趣。希望大学能够好好提升自己的技能。”尹一合说,自己的专业是材料大类,希望未来能够从事相关研究,真正成为“开坦克的贝塔”。
从高原到校园的6年之约
8月30日中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姚一鸣,迎来一个期盼已久的身影——他在西藏支教时教过的学生嘎玛卫色。一场跨越4000余公里与6年时光的师生之约,在八月的阳光下圆满实现。
嘎玛卫色第一次听说南航,正是来自姚一鸣的课堂。2019年,当姚一鸣作为南航第21届研支团成员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支教时,嘎玛卫色对大学的认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那时只知道,南航是姚老师的母校,学习的都是和航空航天民航有关的知识。”
2020年,嘎玛卫色有幸参加南航组织的“雪域同心·圆梦金陵”研学活动,第一次走进南航校园。“我看到火箭般的主楼、科技感十足的实验室,还有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和夕阳……那一刻,我就想,如果有一天,天上飞的航空器有我设计的部分,这些航空器在空中守护着祖国的千家万户,那该是多酷的一件事啊!”
在志愿填报时,嘎玛卫色毫不犹豫地选择南航。“南航在祖国航空航天民航事业中的贡献深深吸引着我,让我十分期待能成为一名为国造飞机的人才。”嘎玛卫色说。
如今,曾经的老师成了学长,曾经的学生成了学弟。姚一鸣说:“我明显感觉到他成熟了许多,也有了想要追求的目标。我很期待,在科研和学习上与他相互鼓励,并肩前行。未来,我们将在航空报国的征途中携手并进!”
他们只是万千新生中的三组缩影,却让我们看到青春闪亮的模样——有默契可依,有热爱可追,有约定可赴。新学期的篇章,正缓缓展开;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