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勇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几乎每次必谈改革,先后赋予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等重大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多个领域,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激发澎湃动能。即日起,在省委改革办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千帆竞发勇争先——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发生在江苏大地的改革故事,共同感受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月8日正午,徐州博物馆二楼,一间名为“抱一文创”的20平米小店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
来自湖南长沙的彭先生一家刚“满载而出”,女儿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手腕:“看!‘瑞龙呈祥’手链!对着小圆球能看到里面的龙纹玉佩,底下小孔还能投影呢!”小姑娘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的兴奋。
这份“掌中观展”的惊喜,正是游客对博物馆体验升级的强烈渴求。
“可别小瞧这‘方寸’之地,一年能‘吸金’600万!”馆长李晓军的声音带着自豪,也透着一丝感慨。就在几年前,这难以想象。彼时,像许多博物馆一样,徐州博物馆面临共性困境:火爆的人气与有限的开放时间、单一的服务供给、僵化的体制机制形成尖锐矛盾,“预约难”“文创同质化”“优质资源下不去”“人才积极性难调动”等问题凸显。“不改革,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不破局,难以释放文博资源的巨大潜能。”
怎么改?如何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苏迅速交出答卷——以小切口推动文博领域系统性改革。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直面痛点,系统谋划,省文旅厅等多部门联合打出“组合拳”——《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两高政策》)重磅出台。
顶层设计直指核心梗阻,改革蓝图突破多重“墙壁”。
破“时间墙”,鼓励延时开放、打造夜游项目,解决“开放时间短”与“公众需求旺”的矛盾。今年暑期,全省91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其中,南京市博物馆、淮安市博物馆、无锡东林书院等34家文博场馆打破国际上博物馆周一闭馆惯例,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暑期最迟延时至21:00,有效缓解了“预约难”。
破“内容墙”,支持收费特展、创新文化产品,激发策展活力,告别“千馆一面”。常州博物馆举办两个收费特展,上半年参观人数同比增长78.09%,门票+文创收入破1000万元,同比增长398%。
破“资源墙”,推动优质展览下沉基层,让文化惠民更均衡。“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以“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184天巡展累计接待观众209.71万人次,文创销售1166.52万元,各地博物馆均刷新单日接待量记录,其中,连云港博物馆日参观人次最高达4.2万,创全省博物馆日接待量记录。
破“机制墙”,明确IP授权开发路径,引入社会力量,激活市场动能。徐州博物馆深度挖掘馆藏汉文化IP资源,破除“闭门造车”传统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开发运营, 2024年文创销售总额飙至2369.87万元,同比增长557%,线上数字文创、IP授权收入也节节攀升。
破“激励墙”,建立“收支两条线”反哺机制,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调动人员积极性。苏州博物馆对延时服务人员按每人215元/天标准进行奖励,各地市直博物馆延时开放期间的加班费由市财政落实,重点保障编外用工和安全保洁人员。
《两高政策》一子落,全局活。一年来,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跟进出台改革政策,带动全省博物馆事业迎来发展热潮。2024年,全省362家备案博物馆接待游客139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6.7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文创销售4.92亿元、同比增长16.60%,全国第三。今年上半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7129.39万人次,五一、端午期间观众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31.54%、26.3%。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博领域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个夏天,省内各地博物馆推出的“苏超”文创产品,南博等热门博物馆专门设置苏超球迷预约通道,推出“白天看展、晚上看球”等活动,带动文旅综合消费增长。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全省年接待人次排名前十的延时开放博物馆带动周边夜间文旅消费增长14.6%。“江苏文博领域的改革实践,深刻诠释了高水平开放对释放文化活力的关键作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刘旭东表示,“当文化魅力转化为消费吸引力,当博物馆从静态展馆变为动态经济节点,便形成了文化赋能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的同频共振。”
从精准把脉“预约难”民生痛点,到以《两高政策》系统性破题;从徐州小店文创爆款、南博延时灯火、常州特展人气,到全省接待量稳居全国榜首、夜间消费攀升、基层共享深化、人才活力涌动……江苏文博领域改革的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以群众期待为导向,以政策创新为引擎,以机制突破为关键,最终实现事业繁荣、经济活跃、人才振兴、全民共享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启示录】
以改革的“深”助燃博物馆的“热”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志纯
唯有改革的“深”,方能成就发展的“热”。江苏博物馆“热”,是以高水平开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实践而结出的硕果。《两高政策》实施一年,生动印证了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激活蛰伏潜能的关键一招。
破壁之力,源于“民呼我应”的精准切口。改革为了人民。聚焦“预约难”“服务乏”“活力弱”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呼声与事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两高政策》从“延时开放”“文创开发”“资源下沉”等细处精准发力,直指制约文博发展活力的多重壁垒,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凝聚最大共识,释放澎湃动能。
开放之钥,解锁“双向奔赴”的活力密码。博物馆高水平开放,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时亮灯”,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通过延时、夜游等时间开放,收费特展、IP授权等内容开放,巡展下沉、社会合作等资源开放,收支反哺、绩效激励等机制开放,实现了博物馆从静态“文化仓库”向动态“活力枢纽”的华丽转身。这种“开放办馆”的姿态,成功将“文博热”的旺盛人气转化为推动事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与拉动消费的经济活力。
机制之变,激活“一池春水”的核心引擎。改革行至深处,必是机制创新。清晰的“收支两条线”反哺机制,特别是“不少于70%净收益用于事业发展”的规定,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博物馆和从业者真正分享到创新发展的红利,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明确IP授权路径,引入社会力量开发运营,则是“有为政府”引导“有效市场”的生动体现,为文博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融合之道,绘就“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图景。江苏的文博领域改革,注重将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实现文化传承、事业繁荣、经济增长、人民满意的同频共振,是人文经济学实践的鲜活样本。博物馆延时开放带旺了“夜经济”,优质展览下沉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文创产品热销拉动了消费增长,服务供给优化提升了文博场馆吸引力。这一切不仅源于机制创新,还在于融合实践。
江苏的“博物馆热”仍在升温,改革释放的效应还会持续放大。相信这场文博领域的破壁改革,将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