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绿茵场上,十八九岁的小将们活力迸发、球技亮眼,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他们大多来自各地中学。据统计,今年“苏超”516名注册球员中,31%是在校学生。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江苏各地深耕足球青训体系的生动实践。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淮安、盐城、泰州三所涌现出多位“苏超”战将的中学,探寻其“足球育人”的特色路径。
淮安:
11名“苏超”战将闪耀绿茵场
11年深耕“竞技+文化”
8月2日晚,“苏超”第八轮打响,淮安队主场迎战苏州队,3:0完胜,保持主场不败纪录。这一战,淮安队两位19岁小将成为焦点:22号门将李世恩开场20分钟连扑6球、全场做出8次关键扑救,力保球门不失,被球迷誉为“门神”;32号吴雨成更是“连中三元”,上演“苏超”罕见的“帽子戏法”。
令人惊喜的是,包括这两位05后小将在内的11名淮安队队员都出自同一所学校——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一所学校,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苏超”健将?记者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走进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足球校史馆内,一件装裱精致的“苏超”红色签名战袍格外醒目。“这是7月初孩子们送来的礼物。”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足球教练李海龙介绍,其中11名淮安队队员,出自该校与市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第一批“市队校办”队伍——淮安市男子0506(年龄段)组。
提起这拨“开山弟子”,李海龙记忆犹新。他至今记得李世恩腰间反复结痂的伤疤,“守门员训练,擦伤是家常便饭。10岁出头的李世恩,日复一日练习扑球,腰上的痂结了又掉、再长出新的,如此反复,从未喊过苦和累。”这份用伤痕铸就的坚韧和心底“力挽狂澜的责任感”伴随他一路成长,走到“苏超”赛场,完成淮安队力拼苏州队、盐城队、南京队时的多次关键扑救,成就了淮安队的少年“门神”。
“吴雨成踢球有想象力,是聪明型球员,一点就通。”他的几位任课老师回忆,球场外的吴雨成成绩优异、谦逊有礼,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5月18日那晚,看见淮安队的首发名单,我震惊了!”曾经的班主任桂万卉仍记得那一幕,“屏幕上好多都是我们班孩子的名字。”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农业”,学校埋下一颗足球的种子,孩子们用热爱和汗水,浇灌出属于自己的森林。
22号李世恩、31号杨铭涛、32号吴雨成、29号周子繁、18号张宇、9号李汉、5号赵旭旸、21号匡羽泉、16号李佳睿、12号刘竣恺、14号王健,这11位淮安队小将,在母校的绿茵场上完成了最初的足球启蒙与奠基。当年埋下的足球种子,如今已在“苏超”赛场蔚然成林。
当问及何以能成批培养出高水平球员,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校长张勇抛出答案:“足球,本身就是一门教育。”
2014年,学校通过校内选拔组建首支足球队。创建初衷是想借助体育唤醒孩子们的精神和活力,解决留守儿童多、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11年间,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机制,走出一条“竞技训练+文化熏陶”的双线育人路径。
据介绍,该校充分挖掘足球育人价值,设计了全方位足球育人路径。课程体系上,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将足球课堂与“校长杯”等赛事紧密联动,确保人人参与;活动组织上,冬夏令营、亲子足球、足球社团与美术等多学科融合,形成“画足球”“写足球”“舞足球”的全景育人场景;文化建设上,足球标语、展板、读书角等场景浸润,让校园处处可感足球精神。
校园足球带来润物育人与竞技成就的双赢。目前,学校拥有5支不同年龄梯队的球队,成绩斐然。市级比赛15冠在手;跻身省级八强11次;摘得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足球比赛(13岁组)季军,创淮安市男子足球队省运会历史最佳成绩;为淮安市体育代表团夺得2金3铜;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5名、二级运动员8名;4人扎根职业俱乐部梯队;20名足球特长生升入四星级高中;2人已走上教练岗位。“未来,我们要用更系统的训练、更完善的场地、更扎实的梯队,把足球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孩子的心田。”张勇目光坚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易梦涵
盐城:
18名球员驰骋“苏超”赛场
校体融合铺就成长通途
今年“苏超”赛场上,盐城东台三仓中学出身的球员接连出彩:艾孜买提·木合塔尔江在第七轮客场对阵南通时打入首球,其队友兼校友严子航此前也多次贡献关键扑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共有18名学生球员代表盐城队参赛。这些亮眼表现的背后,是该校青训体系的有力支撑。
三仓中学建于1952年,地处东台乡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点高中。2022年,已组建4年的东台安贝斯足球俱乐部正为俱乐部孩子的升学问题四处奔走,三仓中学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双方双向奔赴、一拍即合,开启了校体融合的青训新篇。
“不能让孩子们吃苦又吃亏,我们要确保所有学生上大学。”三仓中学足球部主任何新艺说,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让孩子在接受足球训练的同时,完成基础教育,为他们提供畅通无阻的上升通道,全方位保障未来发展。
“踢球踢进大学,踢球踢出未来。”这是校长曹江的期盼,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孩子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此前,校体融合尚无成功先例可循,经过3年摸索,学校和俱乐部围绕“融”字做文章,已积累一套经验。“俱乐部秉持德育领先、学训并重的宗旨。”东台安贝斯足球俱乐部总经理陆晓华说,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始终将“读好书、做好人、踢好球”作为核心目标,把德育放在首位。
回望这3年,三仓中学足球部如新星升起,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足球梦想。
一片废弃场地被改造成绿草如茵的训练场,下方精心铺设了减震垫。“这能让孩子们训练摔倒时伤痛最小化。”何新艺介绍,不仅如此,球员宿舍、食堂、教学楼都在一步步发展中逐步完善。膳食搭配上,每天有专人把关菜谱,“菜要色香味俱全,营养到位,一定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安贝斯足球俱乐部面向全国招生,通过层层试训选拔球员,承担他们吃、住、行、训练、外出比赛及上学等所有费用。
发展过程中,队员管理成为最大难题。俱乐部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孩子性格迥异,培养起来要因材施教。陆晓华表示,虽已慢慢摸索出一些经验,但管理之路仍任重道远。
在学业与足球训练的平衡上,学校和俱乐部制定“一生一策”“一个年级一策”,为不同年级的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何新艺解释,对于文化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会编入普通班,让他们在足球训练之余最大程度学习知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要保证他们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证书,通过参加体育单招以及统考考上大学。每个年级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
考场上,今年高等院校体育单招考试中,三仓中学首届足球部高三所有学生体育文化双达线。高二12名学生均取得二级以上运动员证书,这是参加高水平运动员单招的重要前提,其中5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
在足球逐梦征程中,三仓中学与安贝斯足球俱乐部携手并进。安贝斯足球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殊荣,三仓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特色学校。
“苏超”比赛至今,盐城队9粒进球由8名球员打入,展现出攻守兼备的均衡实力。这支年轻队伍的成长,是盐城浓厚足球氛围的生动写照。盐城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今年6月,盐城推出《盐城市推动足球改革发展“4个100”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目前,全市有136所校园足球布点校,近3000名注册运动员、常年10万余人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多家足球青训俱乐部茁壮成长,为培养足球人才和营造浓厚足球氛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