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是深受许多网友喜爱的娱乐方式,然而近年来,一些主播为了谋取流量和利益,打着“户外竞技”的旗号,公然直播猎鸟、传授“猎杀技巧”等内容,传递不良导向。网络直播间何以变成鸟类“狩猎场”?记者进行了调查。
今年4月,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破获一起以网络直播“教学”猎鸟,引流售卖热成像夜视仪、弹弓等狩猎工具牟利的案件。警方查明,去年以来,李某经常在沈阳野外使用热成像夜视仪观察野生鸟类位置,直播用弹弓发射钢珠猎杀鸟类,其猎物中不乏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三有”野生鸟类。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以直播为“幌子”的新型盗猎活动表现出三大特点:
——用暗语规避平台监管。“这些主播一般天黑后才行动,直播也不透露自己的位置。”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何锋说,为了逃避平台监管,嫌疑人禁止粉丝在直播间直接称呼鸟名,而是用暗语代替,比如管野鸡叫“牛”,管斑鸠叫“89”。
——“偷猎教学”从线上到线下。“李某的很多粉丝都是猎鸟爱好者,不少人不满足于‘线上教学’,还会找他‘线下取经’。”何锋说。
——打“擦边球”卖狩猎工具。“弹弓、粘网等猎鸟工具在网上都有售卖,明面上只说用于特殊行业和日常监测。”何锋表示,这些商家的很多受众是捕鸟爱好者,购买产品后可添加商家联系方式,获得捕鸟“教学”。
“直播猎鸟以猎杀动物为噱头吸引流量,传播不良价值观,可能吸引一些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跟风模仿。”鸟类保护专家周海翔建议,一方面加强执法打击、完善平台监管,一方面在社区共治等方面协同发力,提升全社会的爱鸟护鸟意识。
(据新华社沈阳8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