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石庄老街
石庄老街,又名聚隆,在蟠龙山下,桃花江畔,宋朝渐成集市,兴于明清,历史悠久,市场繁荣。
老街东西走向,300余米长,5米宽,条石板路面,老桃花港从街西头穿过。明朝时石庄桥与周家村等连成一片,加上南街、后申等,镇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
始建于明代的石庄桥
进入石庄老街,街东头有一个5米宽、3米高的东圈门,自街东头至昌家弄是为东街,再到十字弄口为中街,十字弄口向南为南街、向北为后申、向西到石庄大桥为西街,并分别建有西圈门、南圈门、北圈门。老街是一座封闭式的集镇,旧时有自卫团、更夫夜间巡逻值勤,四圈门分别于新中国成立前拆除。
石庄老街是商贸大街。南货、百货日杂、窑货以及颜料、文具诸店二三十家,几乎排满了一条石庄街,较有名气的有沈松大、韩阿云、万富荣、王守之、徐寿大、许盘发、王有胡和胖大文具店等。石庄街头巷尾还有十五家粮食店,有张家奇、沈兆清、祁炳生、许焕生以及宝丰粮行等。
石庄老街的餐饮、小吃在江阴西乡是非常有名气的。虽然一条小小的乡村小街,但是有彭和大、吴和荣、沈兰珍等五家饭店,有周其松的“惠和轩”酒店,周金生的“祥记”酒店,金焕生、魏汝明酒店,另外还有张林大、江二苟、湖北佬、李和尚等小吃、面店七八家,有李老大、朱桂生、韦纪龙、江宜苟、张福泉、张小章等数家麻糕店,特别是李老大的脂油麻糕,很是出名。在石庄西街头还有汪泉林的猪头肉,因其使用祖传秘方中草药和老卤烹调,香嫩可口,却又价格便宜,受到群众的欢迎。
石庄老街还有“近悦来”、金根海、周浩大、周南屏等多个茶店,沈欢喜在其茶店门口摆了一个鱼摊,兼营渔行中介。茶店内还时有说书艺人演出节目,扩大了茶店名声。
石庄本地发行的荣字壹角铜圆
旧时,石庄街上有戴一清、丁嘉荣两家医疗诊所以及曹道贤牙科门诊,有韩小虎、丁嘉桢、杭洪产、薛士冠、祁才贵等六家药店,可以把脉摄药,诊疗治病,除非有重大病情才需赴常州等地治疗。
此外,石庄街上还有许多修理类、服务类店铺,如黄和尚等铁匠店,王敖泉缝纫店,韩记银匠店,张三林钟表店,姚阿苟、谢连生车匠店等;在弄口街角,有陈腊子、陈浩兴、张福贵、周福生、耿志林、谢阿明等数个理发店为民服务。在南街及桥西等地还有季仁焕、金天生、彭阿生等六个棺材店,还为棺材起了“有官有财”的吉利习俗语。在集镇的边缘,街头巷尾还有许多油坊、磨坊、豆腐坊和糖坊等加工工场。石庄老街的商贸门类涵盖了农家生活的各行各业。
石庄老街,逢农历二、八为集市,俗称“陆上”,每逢集市日,经商设摊者,四乡赶集者,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摊贩吆喝声,苗猪尖叫声,人群嘈杂声,熙熙攘攘,此起彼伏,使老街显得更为繁忙拥挤,生机勃勃。二、八集市于1968年中断,1974年8月,经澄西工商局同意改为逢阳历“5、10”为集市日。
农历四月半、八月二十为大集,俗称“作节”。以蟠龙山寺、新庙上(现为兴隆寺)的庙会为背景,举行隆重的“出会”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出会仪式停止,但大集继续盛行,老街及四邻边缘、里弄旮旯皆塞满了摊店,镇区及四周居民皆以此为节日招待诸亲好友。大集前后5天,每天皆有上万人“赶集”,甚至数万人,场面极为壮观。四月半大集于20世纪80年代停止,八月二十大集于2005年停止。
老街西头有桃花港经过,据史载,桃花港为明代海运故道,两岸多桃花,故名,又有賸粮河之美称。跨桃花港有石庄桥,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桥,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复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人民桥,经1953年、1983年两次加固修缮,仍保持通行功能。
据史载,康熙三年(1664年)该地设置桃花镇,石庄老街有其办事及议事机构,民国23年(1934年)设立石庄镇,石庄老街设有镇公所。石庄老街一直是石庄地域的政治中心,老街显得拥挤不堪,直至1956年,石庄地域合并为石庄乡时,政府办公地点才迁至吴家祠堂。20世纪70年代初公社党委、管委会曾对石庄老街进行改造,街道截弯取直、拓宽整修,平铺石板街道,改造维修了下水道,初步改善了街道环境,但仍不能应付快速发展的社会事业,为此政府提出了跳出老街、建设新街的总思路,在石庄黄泥沟向南建设了石庄新街,石庄老街逐步失去它的市场功能而冷落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