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晨光洒落,宜兴蜀山古南街悄然苏醒。巷弄深处,三两原住民闲话家常;敞开的门扉内,紫砂艺人指间的泥坯悄然成型;咖啡馆与文创店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近日,记者走访古南街,看到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上新了一批新业态,包括文创、餐饮等,细节中流淌着老街更新的“温度与深度”。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蜀山古南街是怎样实现从“物理空间修缮”到“社会生态活化”的质变?
改造新模式,
以居民参与为核心
蜀山古南街是宜兴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更新必须与传统产业保护延续紧密结合。若将居民悉数迁走,无异于抽走灵魂,空留躯壳的修缮没有意义。”丁蜀镇镇长伍震球说。经审慎考量,丁蜀镇确立了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有机更新”模式,并联合东南大学团队,通过与居民深入沟通,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居民参与、专家团队把关”的更新模式。
古南街以私房为主、原住民众多,东南大学设计团队秉持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念,贯彻原真性、完整性与适应性活态利用原则,政府主导完成了道路绿化、消防设施、公厕升级、强弱电系统改造及管线入地等基础设施提升,重现江南水乡肌理。由王建国院士领衔设计的“样板间”极大激发了居民热情,带动居民自发有序修缮自有房屋。
在顾景舟故居对面,“蠡河涛声”文化空间已成为宜兴紫砂文化对外宣传窗口,2018年,顾绍培大师向街区修缮基金捐款60万元,并自主将其改造为文化交流驿站,既守护历史建筑本真,又赋予老空间连接本土与世界的新活力。
鲜活的市井气息才是街区的灵魂。据了解,至今仍有三分之一原住民留在古南街生活。曾经从古南街搬走的缪昱,今年又回到老街开了一家中餐馆,除了做游客生意,许多老主顾都是附近的原住民。古南街“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荣获202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杰出项目奖”及“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
手艺人回归,
传统紫砂工艺延续
渐进式更新守住了紫砂工艺的原生场所与场景,吸引着年轻陶艺工作者回归创业,众多紫砂名家也陆续回归。
位于古南街中段的“弘唐阁”在改造中邀请专业设计师,以苏州园林风格重塑,与毗邻的宜兴紫砂工艺厂旧址浑然一体。主人唐伯琴是古南街原住民、唐门紫砂第四代传人,其祖辈留下的老宅至今仍是传统紫砂生产场所。这份绵延的传承还吸引了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专程探访。
“选址古南街源于其深厚底蕴,亦为致敬前辈紫砂艺术。”紫砂艺人徐燕将日本侘寂风融入宜兴紫砂,吸引年轻群体。工作室亦改造为日式茶陶空间,既可制壶,也供游客品茗论道。
记者发现,有别于传统工坊,如今古南街的空间更注重文化体验与陶艺展示,融合生产、生活与场景互动。既保留了明清以来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集散地的历史属性,又实现了传统产业与当下生活的活态传承。
古南街上有一栋雅致的两层小楼,这是街区依托老建筑打造的无人值守的青草美术馆,目前正在展出德国先锋艺术家博伊斯的作品。此前,曾先后展出徐悲鸿、吴冠中、刘海粟等名家作品。从一个袖珍美术馆的改造,便能看出古南街的艺术传承和创新。
年轻化叙事,
老街实现“逆生长”
“最爱老街的文化味和生活气息。”在丁蜀长大、长期从事紫砂行业的张丽对古南街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今年7月,她租下了老街的一间铺子开起了南街1927咖啡馆。她把小店打造成民国风,将咖啡融合馄饨、西餐,还在店里融合了紫砂文化、旗袍文化,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陶都的松弛感。
与南街1927咖啡馆一起亮相的还有隐食、初春茶语等一批“新面孔”。“老街的更新正释放出不一样的磁场效应。”江苏陶都产业发展集团陶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古南街商铺半数以上由年轻人主理。在老街与年轻人的深度“对话”中,新业态、新场景成了老街新常态,文化传承也有了更多年轻化叙事。
五树六花餐厅主理人梁贵树是一位“宜漂”,在宜兴从事紫砂行业14年,推出的“陶艺研学+特色餐饮”套餐吸引了不少游客,同时常态化举办紫砂艺术品和优秀创作者作品展览,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紫砂文化。“陶闲半日”文创店由民国著名紫砂商号“毛顺兴陶器行”改造而来,店员戚桃介绍,在店里,游客可以动手制作陶杯、在紫砂壶上泥绘,这不仅降低了艺术参与门槛,也让更多人接触到陶瓷文化。
如今,古南街的渐进式更新模式已在丁蜀镇成功复制。该镇正整体推进蜀山片区保护式更新,启动蜀山东南片老旧街区改造,完善“环蜀山”文化体系。由原紫砂二厂改造的陶二厂文化街区日益走红,前墅龙窑获评省级工业遗产。据丁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加快贯通“蠡河—丁山大河—画溪河”历史文化“水轴”,推进陶批码头“公共环境艺术陶瓷展陈”复合消费街区、张家村片区“可持续城市更新样板区”的打造,探索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生活品质提升双向赋能的新路径。
(胡志杰、蒋梦蝶、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