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粼粼的龙头河面,水草轻摆,鱼儿穿梭其间,河岸边楼阁与古树倒影水中,摇曳生姿;暮色降临,国潮音乐舞台灯光亮起,中外经典佳作旋律于晚风中交织……
这幅生态与人文融合的美景,正是曾作为春晚分会场舞台的无锡惠山古镇映月里在夏季全新升级后的生动写照。
随着龙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收官与“醉在音乐里”系列活动启幕,这片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空间,正以“水韵+乐韵”的二重奏,向市民游客展开兼具自然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夏日画卷。
一条摇橹船,20分钟的行程,串联起了惠山古镇的水脉和街巷,让人们对古镇的空间格局有了更具江南韵味的感知。 “水清澈了,水路贯通了,通过水脉的视角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水墨江南,这才是惠山古镇的正确打开方式。”新西兰游客秦涛、韩天舒感叹道。 “生态治水,靠的是水生植物和鱼、螺蛳等。”“美景处处啊!”据悉,这一个最近备受市民游客好评的“无锡景”正是生态治理完成后的龙头河。 今年3月3日开始,龙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以“系统治理+科技赋能”为核心理念,为河道开启“立体生态净化”模式,而今已经构建起了“水下森林”。 “如今龙头河的水质由之前的Ⅴ类提升至Ⅱ、Ⅲ类,核心指标稳定在Ⅱ类左右,Ⅰ类水质指标亦不鲜见,远超预期治理目标。”据梁溪文旅集团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工程实施过程中,团队攻克“控源截污”难题,在不影响周边环境与游客游览的前提下,实现了污水管道的修复和改道。 目前,龙头河生态已进入科技常态化保洁阶段——沿河围挡搭配污水泵拦截管道渗漏,古镇污水管道定期疏通排除污染隐患。河道内创新引入智慧化无人船系统,其搭载的AI视觉识别与自动打捞装置,可完成水面漂浮物扫描、污染源溯源及垃圾清理。“无人船日均巡航可达45公里,基本清洁仅靠一台无人船自主作业即可完成,其投入使用也让清洁工人在炎炎夏日免受高温打捞之苦。”该负责人表示。 而今,行走在惠山映月里,龙头河的标志性景观龙头探头吐水,夏天水声潺潺,除了龙头河、烧香浜各色店铺的房前屋后,都有水系实现串联,“寻常云起九龙脊”,打卡惠山“九龙十三泉”的市民游客也不在少数。 “历史上,这里是通往京杭大运河的集散港汊,在水运交通为主的古时水乡,河、浜是古镇的核心。”规划专家顾奇伟曾在采访中表示,惠山古镇水体恢复背后的决策之难、实施之难,远超过祠堂建筑群的保护与修缮,“无锡人坚定从文化生态保护出发,恢复水体及码头,才有呈现真正饱含江南水乡韵味的水道。” “只有实现水脉连接,文脉才能得以延续。”文史专家建议,因为水质提升、环境变美,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游船航线来了解惠山古镇,建议引入更多的文旅活动和项目,比如手工艺市集或水上非遗展演,让功能与记忆同步复苏。 于是,“知音映月里”全景式演出项目应运而生。“这个全息国乐沉浸场演出将带领游客沿阿炳雕塑光影秀至宝善桥、龙头河的路线游览,在《二泉映月》等经典音乐表演中,解码无锡故事,感受惠山雅韵。”无锡惠音文化旅游管理公司市场总监李晨晨告诉禧宝,每周二至周日19:30,在沿岸的多处点位,用声光电,锡剧、民乐等演出,分别呈现锡剧泥人与故土的深情对望、光影变幻中御舟行驶于龙头河上、佳人点灯礼敬先贤、龙头河源抚琴怀古、古今圣贤共聚惠山脚下等场景。 “除了‘二泉映月’这个世界知名的文化IP之外,祠堂文化的起始也是礼乐,音乐,是本就属于惠山古镇的文化底色。”在专家们看来,惠山古镇文化生态修复有其深层逻辑——不仅要还原空间,更需激活人与空间的互动。惠山映月里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生态修复升级,更需在自然景观与城市文旅提升、融合中实现突破,并打造独具个性的文化IP。 “惠山映月里也是‘音乐里’,这个夏天会通过各类活动,让音乐文化IP, 在水脉贯通之即逐渐清晰。”李晨晨说,“醉在音乐里”系列活动已于近日正式开启,其中包含了“醉乐市集”汇聚特色文创与美食,国潮音乐舞台奏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旋律,“夏夜开麦岛”集结摇滚、民谣、说唱多个专场,“醉乐赛场”通过超大投影高清直播苏超赛事。 7月底至8月初,两场“音浪大作战”夏日水仗还将为人们带来酣畅淋漓的清凉体验。据梁溪文旅集团工作人员透露,未来还将持续提升夜间氛围营造,打造更具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空间。 从日间河岸的生态美景,到夏夜舞台的音乐浪潮,无锡惠山映月里正以生态自然与人文空间融合姿态,升级文旅服务,以文化为魂焕发城市空间新活力,为市民与游客带来兼具视觉享受与文化深度的夏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