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锡山区,有一条连接团结北路与锡沪路的道路,叫凤威路。这条路因纪念锡北人民的好儿子、革命烈士陈凤威而得名。陈凤威是抗日战争时期无锡地区的风云人物。他曾经是一位知识青年,目睹祖国处于危难之中,胸怀救国图强之志的他毅然选择投身革命。
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收藏的抗战书籍里,有本《陈凤威烈士传》,由陈凤威的儿子陈钟英编写,收录有陈凤威的诗词和遗文,记录了陈凤威短暂却可歌可泣的一生。陈凤威1907年出生在无锡县东亭镇仓下村北头巷。他天资聪颖、性格倔强,高小毕业后考入公益工商中学,学生时代就热衷阅读进步报刊,写诗抒发报国之志。他在一首《运动会摄影自题》的诗中表达了投笔从戎的志向:“投却诗书学从戎,男儿意气自豪雄,满怀耿耿谁知得,多付斜阳不语中。捷擒脱兔气吞虹,不是男儿自夸雄,破浪岂无宗悫志,也当万里乘长风。”
1926年,陈凤威成为三皇街小学的一名教员。没多久,陈凤威参加了无锡县小学教师联合会,1926年冬天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宣传工作。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活动中。1927年秋,陈凤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无锡东北乡农民秋收暴动。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无锡沦陷,山河破碎。陈凤威痛心疾首,毅然奋起,投身武装斗争。他号召青年抗日保家,筹建武装,成立了仓下乡民众防夜队,成为锡北抗日自卫武装力量。
1939年5月,陈凤威的这支武装力量被改编为江抗独立支队。1940年夏天,以查家桥为中心的锡北地区,都在陈凤威的武装控制之下。组织决定,由陈凤威主持政权建设,建立锡北办事处。他和战友们筹集军需、发动群众慰劳部队,并且深入工厂、学校、农村作抗日战争形势报告,鼓舞民众的抗日情绪。在陈凤威的领导下,工会、农民协会、小教抗联会等抗日群众团体纷纷成立。
1942年,陈凤威任锡北工委书记兼锡北办事处主任,在日伪“清乡”封锁中坚持斗争,分化瓦解日伪基层政权,保护群众利益。这年10月,锡北工委的三艘船正停靠在东亭附近港口,当地汉奸得悉后立刻向安镇日军告密。不久,日伪军的枪声在岸边打响,工作中的陈凤威立刻从船舱中冲出,并迅速将一只重要的公文包藏在岸边的桑树田里,可是,日伪军很快就合围上来,陈凤威毅然纵身跃入河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如今,走在凤威路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正是陈凤威这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这片安宁与祥和。凤威路不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座丰碑,它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张月)